清“收留迷失子女”律例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nxiao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留迷失子女”是《大清律例》中“户律·户役”中一条,其制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规范专制社会里因灾荒、战乱等原因而产生的迷失子女。古代的中国是农业国家,农业是国家之根本,社稷之大事,而将农民牢牢的固定在土地上一方面可以保证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使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保证粮食的生产和农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对于因不同原因迷失走丢的人口,国家也要尽可能的掌握他们的流向。所以一般情况下发现迷失人口,不予报官,私自收留,则是要受到处罚的。即使是收留之后,当做自己的奴婢或者妻妾子孙也同样要受罚,更不要说将其卖掉。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家对臣民的控制,对稳定统治社会秩序也有帮助。  所谓“收留”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将迷失者留在家中,也包括暂时隐藏在家里,不报官府;收留后将其出卖的;冒认;明知是迷失者而买者。“迷失”除了自己“迷踪失道,欲归不能”外,还包括奴婢出逃。“子女”既包括儿女,也包括已婚妇女。本律文内容只有短短的几百字,并有部分小注,以补充律文的不足和解释其中的重点内容,虽言简但意思很明确。仔细研读即可见,尽管篇幅不大,但律文的内容丰富,前后照应,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单从律文上来讲并无不妥之处。“收留迷失子女”律文一共有四层意思:一是收留迷失子女及奴婢;二是收留在逃子女及奴婢;三是收留之后自留为妻妾及奴婢;四是关于牙保及牙人的处罚;五是关于冒认良人为奴婢的处理。  本文试图以“收留迷失子女”律例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律条本身进行具体仔细的解析,从律条的各种情形,到律条规范的适用对象及其来源,再到救济办法,都逐一进行分析。其次,分析本律条与相关律条的联系、实施的具体过程和效果,最后对其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总结,以期为现今有关的法律的完善提供历史经验。
其他文献
就目前中国行政法而言,行政法解释学并未受到应有重视,此外,囿于体制原因,学者进行的为数不多的“行政解释”并非一个概念问题或逻辑问题,而是一个权力问题,关键在于确定“谁有权解
学位
党的十七大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要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体系,社会思潮是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根本利益和政治愿望的理论反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趋势日益
清朝有“无幕不成衙”的说法,刑名幕友在清代司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其诉讼观念对了解司法官员的法律思想,展现司法运作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汪辉祖作为比较优秀的绍兴师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