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体现各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领域。作为一个国家主要用来配置资源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集中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被当作是中心城市现代化程度的反映。2017年以来,全球贸易持续扩张,世界各国的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但经济下滑的风险也逐渐增加,各种突发事件也相对较多。所以面对依然严峻的国际形势,当然也有我国自身的发展动力不足等因素,我国的经济增速开始变的缓慢,城市的各种问题开始凸显,从一些大城市的发展趋势来看,城市化进程对于服务业,更具体来说,是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研究城市化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是符合当前大环境的需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很突出。本文在研究城市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关系时,主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在理论方面,在参考国内外关于生产性服务业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大多数学者主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且大多论文都是以面板数据为基础探讨它们相互之间的线性关系,而本文则重点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的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表现出的非线性的促进作用,并且充分考虑了空间因素,为以后研究不同条件下城市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在实证方面,本文利用2004年至2015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三个实证模型。第一,以生产性服务业为被解释变量,城市化为解释变量,考察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散点图发现二者之间呈现二次非线性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其他解释变量,建立了城市化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短期的非线性回归模型。第二,考虑到长期的视角,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不同,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可能也不同,引入了门限回归模型,将城市化的二次项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将城市化作为门限变量,引入与非线性回归模型相同的其他解释变量,建立城市化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门限模型。第三,考虑到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会受到周边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即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所以建立了空间面板模型,探讨城市化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综合整个实证分析的三个模型,本文得出来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短期来看,城市化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呈现正U型的非线性关系的右半部分。第二,长期来看,城市化的发展存在阈值,在这个阈值之前城市化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呈现正U型非线性关系的右半部分,在这个阈值之后则呈现倒U型非线性关系的右半部分。第三,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自相关性以后,发现城市化和基础上设施、产业结构、知识溢出都可以使生产性服务业产生溢出效应,也就是说,这些变量都会对周边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最后综合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的研究分析,本文对城市化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一,虽然城市是生产性服务业各行各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促进了它们的持续发展,但是城市化过程出现的一些其他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比如环保,治安以及交通拥堵等问题,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相关已经凸显并且比较严重的问题,从而更加宏观的掌控城市化的进程。第二,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协调地区之间的差异。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比较集中在东部发展较好的城市,而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很滞后,政府应该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加大扶持力度,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物力,以协调生产性服务业地区之间更好更全面的发展。第三,应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从本文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到,虽然这两者对生产性服务业都有影响,但是影响力度较少,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政府应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生产性服务业所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