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种中药单体对副猪嗜血杆菌毒力因子的影响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ong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H.parasuis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行,给规模化猪场的生产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H.parasuis血清型众多,而且它的毒力因子非常复杂,到现在各种毒力因子的作用机理以及各种毒力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还不是很清楚,使得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更加困难。因此对H.parasuis毒力因子的研究已经成为现在的重点。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筛选出有效的H.parasuis毒力因子抑制剂,为该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新的方向和理论基础。方法:临床采集病料,对H.parasuis进行分离鉴定和培养;根据CLSI提供的标准方法,检测所选的十四种中药单体对H.parasui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通过荧光定量PCR研究十四种单体对H.parasuis的生长及潜在的毒力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从福建地区临床采集的45份病料中分离到4株H.parasuis菌株。本研究选择两株标准的H.parasuis强毒株及两株临床分离株作为研究对象,对所选择的十四种中药单体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发现黄芩苷、连翘苷、没食子酸和姜黄素的抑菌活性较弱。其余十种中药单体对H.parasuis都有抑菌作用,MIC范围在8-128μg/mL之间。尤其是木犀草素和盐酸小檗碱的抑菌活性最强,MIC范围在8-32μg/mL之间。十四种中药对两株标准株及两株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杀菌浓度显示,4株H.parasuis对十四种中药单体均没有产生耐药性。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同一种单体对3株不同菌株的作用不同,其中两株为标准株,一株为临床分离株。试验筛选出的四种中药单体,黄萼苷、槲皮素、木犀草素和没食子酸对三株H.parasuis毒力基因表达都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能够有效抑制外膜蛋白基因(OmpP-5和OmpP-2)、溶血操纵子基因(hhdA和hhdB)、细胞致死膨胀素基因(cdtA和cdtC)、荚膜形成相关基因(capD)、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gaIU和mviN)、转铁结合蛋白(tbpA)基因的表达,通过抑制基因的表达,降低H.parasuis毒力。结论:本试验临床分离到了 4株H.parasuis。木犀草素和盐酸小檗碱对H.parasuis的抑菌活性最强,MIC范围在8-32μg/mL之间。4株H.parasuis对十四种中药均没有产生耐药性。所选十四种中药单体对不同H.parasuis菌株毒力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各不相同,推测三种不同菌株的主要毒力因子不同。黄芩苷、槲皮素、木犀草素和没食子酸对三株H.parasuis毒力基因表达都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以作为候选H.parasuis毒力抑制剂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其他文献
<正>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对于更好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将标准化的原理与方法引进政务服务,再造服务流程,创新服务
癫痫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脑部疾病,目前全球的癫痫患者约有四千多万,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给患者身体和心理带来极大的伤害,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癫痫发作时表现为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而神经元的兴奋活动会增加神经细胞的代谢水平,消耗更多由血液提供的营养物质,故会引起血管的状态发生一定变化。脑电是大脑神经元发出的微弱电信号,能反应大脑神经的状态,也是癫痫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但是脑电无法体现神经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小班化的模式,不但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要求相契合,而且能够让教学资源充分的得到运用,从而改变在传统大班教学的模式之下各种矛盾的频繁发生的局面,可
12月12日,工信部向网宿科技和阿里云发放首批CDN业务经营许可证,意味着我国CDN产业步入了牌照时代,而牌照的发放,也意味着我国CDN业务的市场准入门槛相比以前有所提高。12月1
期刊
本文以探索如何促进基层助残服务平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对北京市西城区、昌平区部分温馨家园进行个案分析与比较分析,发现管理者的营销管理能力、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与社会化程
由于农药大量的使用,会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进而直接或者间接地残留于中药材中,产生中药安全问题,并且严重制约了中药材的出口,阻碍中药材向海外市场的推广。因此,加强中药材
目的:1、血瘀证在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中医证候中最为多见,而且在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上,活血化瘀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临床上对股骨头坏死中“疼痛-血瘀-生存质量”的研究由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患者的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医学应对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对1
本研究对依帕列净(1)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以(S)-3-[4-(5-碘-2-氯苄基)苯氧基]四氢呋喃(2)为起始原料,经格氏反应得1-C-[4-氯-3-[[4-[[(3S)-四氢-3-呋喃基]氧基]苯基]甲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