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借鉴小城镇研究领域成果的基础上,以山东省潍坊市16个中心建制镇发展经验为主要依据,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小城镇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及规划布局、建设管理、制度创新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具有应用价值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潍坊市小城镇建设实践提供有启发意义的理论指导。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小城镇的概念特征、地位作用以及小城镇建设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对潍坊市小城镇建设作了历史回顾,从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予以论述;第四部分,就潍坊市下一步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历史阶段与现状。从1949年至1978年间,潍坊市农村小城镇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大体可分为散漫建设、起步发展、快速推进、规范发展等四个阶段。从其历史发展和现状看,主要有工业主导型、外资促进型、工矿服务型、商品流通型、旅游观光型、综合发展型等六种小城镇类型。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充分显示出小城镇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显露了很多问题。主要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与布局,规模相对较小,综合功能不强,辐射带动力弱,长足发展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在投融资、土地管理及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亟待创新。2、发展方向及水平预测。目前,潍坊市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2%,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以市区为中心,以安丘、昌乐、昌邑、寿光等县市为纽带,以16个省级中心镇为载体,在市区—县城—中心镇—广大农村之间建立协同发展机制,逐步形成具有潍坊特色的小城镇格局。从经济、人口、建设三个方面预测,到2010年潍坊市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8%左右,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3、整体规划与布局。科学的规划与布局是小城镇建设的首要工作。小城镇规划主要是对一定区域小城镇发展时间上作出的战略安排,布局则是对小城镇发展空间上作出的宏观安排。潍坊市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布局在把握总体衔接、全面协调、节约用地、保护环境、量力而行五个原则的基础上,要切实做到“一确立、二制定、三加大”,以保证小城镇规划与布局的整体性、合理性、科学化和可持续。“一确立”即确立一个正确的小城镇规划布局指导思想,就是以地市级区域发展为大框架,以构建现代新型城镇体系为目标,以中心镇带动建制镇,以建制镇带动重点村,形成组团式推进格局。“二制定”就是制定地市级小城镇发展体系和县级小城镇发展总体规划。“三加大”就是加大小城镇规划与布局的宣传力度、投入力度和执法力度,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投入上重点倾向,在执行上实现法制化。4、重要问题及对策。①投融资问题。基本思路是“谁投资、谁受益”,逐步走出一条自我投资、自我建设、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市场化运作路子,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以项目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格局。②建设用地问题。在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的前提下,建立具有“供给制约与需求引导相结合,增量与存量互补,划拨与有偿协调”三大特征的供地机制,实现建设用地供应由行政划拨转变为市场配置为主,由随项目被动型供地转变为用地条件引导项目的主动型供地为主,以达到合理调整小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目的。③户籍管理问题。实现以户为主到以人为主的转变,使人口高效、合理、有序地流向小城镇。④行政管理问题。总体要求是建立灵活、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实现小城镇管理的现代化,使小城镇这一“小政府”真正发挥为“大社会”服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