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特殊文学形式,通篇多用对偶句。骈文在南北朝蔚然成风,至唐代发展至顶峰,成为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光彩夺目的文体形式。“偶”即成双、双行,是骈文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其自成一家的基础。“双行”即文章采用偶数句行文,区别于散文的“奇而不偶”的特点。三国时期,骈文虽未成型,但这种双行意识、对偶意识已经逐渐萌发,在各种文体中都有体现。本文的“骈偶化”指骈文形成之前,文章中所凸显出来的骈文特色,主要指这种双行意识的凸显。本文围绕“三国时期文章的骈偶化倾向不断加强”这一论点,从“韵文骈偶化的加强”和“散文中骈偶化的表现”两大方面进行论述。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对“骈偶化”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本文的具体研究对象。然后梳理当前学界对三国时期文章的骈偶化倾向的研究现状,阐述三国时期文章骈偶化的研究价值以及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论述“韵文骈偶化倾向的加强”。这一部分中以三国时期的诗歌为考察对象,对比三国时期诗歌与之前时代的诗歌,呈现出对偶更加精美的趋势,而这种精美的对偶句为散文的骈偶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第三部分论述“三国时期散文中骈偶化的表现”。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从三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三国时期,散文中已经出现了成熟的对偶句。这在三国时期各种文体中都有体现,对偶句的大量增多是骈偶化倾向的直接体现;其次,三国时期的散文中大量出现了“偶数句”,即上下两句字数相同,但是对偶并不精美的句子,这类句子的大量出现使得三国时期的文章呈现出更加整齐的特征;第三,三国时期的散文中还出现了上下两句有明显对仗意味,但是字数并不工整的“偶意句”。经过字句调整,“偶意句”与对偶句只有一步之遥,也是骈偶化倾向的重要表现。第四部分对本文论述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