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向性”,一般来说表示双重性的意思,它大多数用在医学上,是一个医学名词。孟子把“双向性”这一词引入其伦理思想中,表示的既有双重性的含义,也表示对等性和平等性,以其来诠释儒家“仁义”思想,使他的思想更加具有经世致用的意义。孟子的伦理思想既有多向性特征,也有单向性特征,但是由于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产生于阶级森严的宗法等级制度中,长久以来,人们惯于认为孟子的伦理思想是单向度的,而忽略了其伦理思想双向性的一面,本文的意义在于澄清这一误会。孟子的双向性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对人伦关系的处理方面,以血缘亲情为出发点,扩及到君臣关系和朋友关系的社会政治伦理层面,阐释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道德主体的对等性和平等性的关系。孟子的双向性伦理思想不仅体现在伦理规范中,还体现在道德方法以及实现主体中,其内容涵盖面广涉及到多个层面。本论文的题目是“孟子伦理思想的双向性特征研究”,内容共分三大部分,通过这三大部分的论述以期达到对孟子双向性伦理思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从中考量其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具体说来,本文首先从双向性特征形成的基础来分析,探讨孟子双向性特征是怎样形成的。任何一个思想都不是无源之水,都有其确立的依据。孟子双向性伦理思想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领域中的变迁都在影响着孟子的思想。与此同时,双向性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孟子出身也有很大的关系,他的贵族出身和代表士族利益要求,这看似矛盾重重的不协调之处却使得其思想拥有着特殊韵味。此外孟子对于西周及以前“德”“孝”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对孔子思想的探索都是其思想的理论来源。第二部分从分析孟子伦理思想双向性的具体表征入手,在伦理规范的角度,着重从处理五伦关系出发,具体阐述了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柔、兄友弟恭、朋诚友信双向性伦理规范。孟子双向性特征伦理思想的实现涉及到了经权结合的道德方法,本文也着重论述了经权结合思想的双向性体现。另外,孟子伦理思想的双向性特征还关涉到实现主体的平等性,本文从主体的实现这一过程作了述说。第三部分是对其双向性价值的分析,孟子的双向性伦理思想具有丰富的生命力,在孟子整个伦理思想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孟子的双向性伦理思想不仅丰富了规范伦理学的道德条目,还从实践的角度展现出了应用伦理学的独特价值,从理论与实践双维度表现出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熠熠发光的一面,由此奠定了儒学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并且实现主体的双向性其内容中蕴含着的主体间性的境遇伦理学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伦理学思想的内容。孟子双向性伦理思想的独特价值使其无论经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变化,依然在光耀璀璨的历史星河中闪闪发光,其思想蕴含的价值精神得到了后世儒家学者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五伦思想由亲亲为主的家庭伦理转向尊尊为本的社会政治伦理,“仁”“义”“礼”“智”四德转变成“仁”“义”“礼”“智”“信”五常。同时鉴古以知今,孟子的双向性伦理思想在当前社会中对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五伦思想中蕴含的平等、民主的对等性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完善的家庭、社会伦理提供了借鉴和帮助。在利益驱动下的当今社会,人人若是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阶层良性互动,那么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亦不远矣。但是,孟子的双向性伦理思想也是不完善的,它并没有突破当时宗法等级制度的局限,主要是用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这一历史局限性,使得孟子的伦理思想以及整个儒学都被认为是吃人的礼教和禁锢人们思想的罪魁祸首,于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和改革开放初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尽管如此,但是瑕不掩瑜,我们当前在道德治理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鉴其思想的双向性维度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善道德治理问题。所以孟子的双向性伦理思想不仅是一种规范性伦理学,而且从实践角度来看其道德权衡机制开启了传统应用伦理学模式,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