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区生态需水量的研究

来源 :青海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sjlove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江源是我国长江、黄河和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汇水区,是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加剧,使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水源涵养能力减退,对我国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威胁。因此认识三江源地区生态需水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地表能量平衡方程的遥感方法,利用MODIS卫星资料,结合地面气象站点观测资料,计算了2010年-2014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需水量,并对生态需水量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近五年来三江源区7月份晴空下草地的日蒸散量整体变化不大,主要分布在3mm附近,其中位于玉树州东部的曲麻莱县和称多县2014年的日蒸散量较前4年明显增大。就整个三江源而言,日蒸散量在2011年达到最大,为3.22mm,2010年值最小,为2.85mm。2010年-2014年,三江源五个划分区域的生态需水量分布没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五年呈同样的分布形式,表现为玉树州生态需水量最大,果洛州次之,黄南州最小。三江源区草地的生态需水量在2011年达到最大,为11.135亿m3,2010年生态需水量最小,为10.139亿m3,与蒸散量的变化相对应。根据Penman-Monteith方法验证了三江源区海南州的草地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二者误差在区域尺度上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由于蒸散量及生态需水量与当地生态环境、植被类型、气象条件等密切相关,故对其变化趋势还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从新鲜冰冻血浆中提取凝血因子V(Coagulation factor V,FV)的方法,并用提取的FV为抗原免疫小鼠,以建立抗人FV单克隆抗体细胞株,为利用FV单克隆抗体研制FV
香根草(Vetiveria zizannoides)是理想的水土保持和环境修复物种之一,具有适应能力强,生长繁殖快,根系发达,耐旱耐盐等特性。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香根草引起越来越
脂肪组织是机体能量代谢和平衡的主要器官,它能合成和存储甘油三脂,并在需要时分解利用脂肪酸来维持机体能量的平衡,脂肪细胞不仅是脂质的储存库,还可分泌许多与糖和脂肪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