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名校集团化办学作为推进我国教育公平,提升办学效率,加快基础教育均衡化、优质化进程的重要方式,已被迅速扩展到全国各省市。由此,本研究立足于长沙市基础教育名校集团,深度剖析教育集团内部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以构建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长沙模式,不仅具有科学认识、把握规律和厘清发展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思路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助于提高教育集团成员单位的教育质量,以多方合力共同推进区域教育稳步发展,满足民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半开放式访谈法及行动研究四种方法实施研究,理清长沙市基础教育名校集团化办学发展现状,提炼长沙市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影响因素,归纳和总结长沙市名校集团化办学经验,系统分析其运行机制,最终为推进长沙市基础教育名校集团化办学朝更高水平方向发展提出办学建议。集团化办学实质上是采纳集团化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以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化、均衡化、公平化发展为目的,使教育资源在集团内部进行整合与分配,提升学校办学效率与人才培养成功率,具有产业化、多元化、专业化等诸多特征。基于对长沙市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进行实证调研,分别就长沙市6大中学教育集团(包括长郡教育集团、湖南师大附中教育集团、雅礼教育集团、长沙市一中教育集团、明德教育集团、周南教育集团)的创办时间、学校性质、办学模式及在校学生人数等基本情况进行论述,探析名校集团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存在校际恶性竞争,即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或将引发优质教育资源新一轮的不平等;办学理念狭隘,各教育集团存在门户之见,相互交流较少,没有“抱成合力”;学校同质扩张,牺牲文化多样性,如:强化名校本土文化,否定弱校草根文化,名校文化固步自封及弱校文化虚无;缺乏文化认同,集团整体对文化认同感不强;集团教师编制限制四类核心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探寻名校集团办学合作的影响因子,研究者认为政策主导是前提因素;办学理念是价值因素;优质资源是关键因素;生态环境是基础因素;建章立制是保障因素;教学质量是核心因素。研究发现,实现教育均衡的发展途径和实施名校集团化的办学模式因时、因地、因校制宜,以长沙市为例,呈现“名校带新校”、“名校扶弱校”、“名校管民校”、“名校连子校”、“名校联名企”五种典型模式,在其机制构建方面,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是高位均衡的资源配置机制,如力推教育资源均衡化以及实施“让特殊群体平等入学”计划;第二是高位均衡的师资培育机制,包含扩大人事自主权,建立名师孵化器,增强教师吸引力三个方面;第三是高位均衡的教育投入机制,具体从加大薄弱学校投入,吸引社会力量投资,统筹城乡资源分配三个方向论述;第四是高位均衡的考试招生机制,主要体现在改革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完善招生政策;第五是高位均衡的质量评估机制,主要包括建立分离的评估体系,建立归口的评估机制,构建多元的评估主体,构建创新的评估方式,建立教育评估结果公告制度和问责制度,加快推进教育评估手段的现代化。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相关政策及资源的保驾护航,本文将从整合:政校企协同;聚合:精气神一体;统合:管办评联动三个维度探讨如何将基础教育推向改革与质量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