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于ICU中接受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超过48小时,评估脱机可能性后成功通过自主呼吸试验(Sp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的患者,应用肺部超声评估联合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技术(High Flow Nasal Canual Oxygen,HFNCO)与无创机械通气(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NIV),降低拔管后48小时内拔管失败率、再插管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9月1日-2017年3月1日收住EICU的89例进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每日评估脱机可能性后行SBT,对于成功通过SBT并决定拔管的患者,拔管前进行肺部超声评估。纳入肺部超声评分≥15分的患者并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基于诊治原发病、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的基础上,A组拔管后序贯使用传统氧疗模式,B组拔管后48小时内使用NIV呼吸模式,C组拔管后48小时内使用HFNCO呼吸模式,D组拔管后48小时内交替使用HFNCO呼吸模式+NIV呼吸模式,比较四组患者拔管后氧疗效果及转归。结果1.四组患者在基线指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B、C、D三组在拔管后lh、6h、12h、24h、48h经皮指脉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数值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频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数值B、C、D三组均低于A组,其中C组显示出更好的CO2清除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C、D三组拔管后48小时内拔管失败率、再插管率低于A组,其中D组患者预后最佳;拔管后28天内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入住ICU时间B、C、D三组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根据数字化评分C组患者舒适度及气体湿化程度明显优于其余三组,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1.对于具有拔管失败高风险的患者,拔管后序贯使用HFNCO+NIV能有效降低拔管失败率与再插管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拔管后入住ICU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充分改善患者预后。2.拔管后单独使用HFNCO或NIV均能降低拔管失败率及再插管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FNCO的气体湿化程度、舒适度、患者耐受性均优于NIV。3.床旁肺部超声对机械通气患者拔管成功率的判断具有临床应有价值,可以指导撤机、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