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清一代,我国茶叶产地众多,茶叶质量较其他国家亦较优良,然而进入二十世纪之后,我国茶叶在世界茶叶市场中所占份额却逐渐减少。究其原因,虽然印度、锡兰等地茶叶的崛起是一重要因素,但我国茶商对茶叶质量改良的忽视及茶叶贸易流程的不合理是导致我国茶叶贸易衰败的内在原因。
我国虽为产茶大国,但茶叶种植往往为小农经营,且茶叶往往种植于农作物不宜生长的山腹地带,不被茶农所重视,未形成大规模的茶园经营。在包装、制作等方面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茶叶运输路线在清代前后也有所不同,一口通商时代,茶叶主要通过广东输出。近代之后,上海、宁波、厦门、福州、广州等港口相继开放,茶叶运输路线较之前有所改变。茶叶贩卖要经过茶农、茶贩、茶号、茶行等多个环节,茶叶贸易流程的合理与否是决定茶叶价格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我国茶叶在世界茶叶市场中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福建省是我国重要产茶地之一,崇安县武夷茶更是清代我国较早输出的茶叶品种之一,早在开港之前,武夷茶即受到英国消费者的喜爱。在经历五口通商及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福建茶的输出路线也在经历着变化。本文以福建崇安县所产武夷茶的贸易为例,结合新的史料,从茶叶选购、茶叶运输及茶叶绩效等方面对清代后期武夷茶的贸易流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茶叶衰败的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