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学校地理教材的非智力结构问题。通过对教材非智力结构概念的界定,结合相关理论基础,比较研究国内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和美、英、日等国和我国港台地区地理教材,结合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实践,对学校地理教材的非智力结构优化进行分析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非智力结构与地理教材;地理教材非智力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地理教材非智力结构整体概观;非智力结构的优化研究;结论与前瞻。 学校地理教材非智力结构概念的界定,利于加强对教材中非智力因素功能的认识。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传统的地理教材较适合教师讲授,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地理学习中,学生任何的智力活动,都是以智力结构的形式出现,非智力结构则由于其本身松散无形,是一种隐性结构,常为人所忽视,所以很有必要进行这一分析。非智力因素包含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它们具有动力功能、维持调节功能、补偿功能和定型功能,由此非智力结构显示其动力性、层次性和整体性等特征。 学校地理教材非智力结构研究离不开教育学、心理学、地理科学、传播学、系统科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有关理念等相关理论的支持。目前英、美、日等国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学校地理教材非智力结构有其独特性,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可为我国地理教材非智力结构研究提供借鉴;而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地理教材非智力结构,可使优化更具针对性。伴随我国地理教材的多年发展,其非智力结构的功能逐渐得到发挥,如表述形式多种多样,符合认知规律。但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注意,如教材的学习方法渗透不明显,有的地方表达尚欠斟酌。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学校地理教材非智力结构的最优化进行探讨,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在非智力结构的理性思考中,强调教材是为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编写教材时应尽量了解学生。知识内容的选择研究中,提出应合理地选择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审美意识的内容。随后分别从地理教材编写形式和课文、图象、作业各系统的优化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最后,文章构造了学校地理教材非智力结构优化的理论框架,提出优化应坚持理论观念的开放性、内容结构的时代性和表述手段的多样化。本文通过简 /A 硕士学位论文 @MATER’S TeSIS 述影响和制约地理教材发展的条件,对学校地理教材非智力结构开发进行讨 论,提出非智力结构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应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学校地理教 材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