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子宫肉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了解疾病进展过程,评价各种治疗效果,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8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子宫肉瘤患者35例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其预后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对子宫肉瘤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预后。结果1、临床特点:(1)平均发病年龄41.40±11.78岁(21~75岁)。(2)平均妊娠次数3.51±2.11次,平均生产次数1.94±1.43次。(3)31.43%患者已绝经。初潮年龄13.94±1.92岁,经期5.79±1.59天,月经周期30.23±4.50天。(4)35例中6人曾因子宫平滑肌瘤行手术治疗,1人曾行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2人有恶性肿瘤家族史。2、首发临床表现:54.29%为不规则阴道流血,22.86%为腹胀和或腹痛,11.43%为腹部包块,5.71%为阴道排液或分泌物异常,5.71%为盆腔压迫症状。3、辅助检查:32例行术前B超检查,50%患者表现为血流丰富型,这些患者的RI平均值为0.57,其中12例RI≥0.5。8例患者术前行CT、MRI检查,其病变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显示较B超更确切。10例术前CA125增高。19例行术前病理学检查,准确率达51.89%。4、诊断:术前诊断率为37.14%。行手术分期的共29例,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23、2、1、4例,4例未行手术分期。LGESS、HGESS、UUS、uLMS及AS分别为17、5、2、8、3例。5、治疗:32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分别为:子宫肌瘤剔除术1例,仅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的共8例;行淋巴结清扫的共21例:除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外,同时行大网膜切除的共6例;术后化疗9例;术后放疗及术后内分泌治疗各6例。6、随访:随访的23例子宫肉瘤患者1年、2年、3年、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74%、84.21%、78.20%、64.51%。失访12例。病理分型、CA125是生存结果的影响因素。结论(1)子宫肉瘤中,LGESS的平均发病年龄低于UUS的平均发病年龄。LGESS患者的平均孕次较uLMS、AS患者更多。LGESS与AS患者相比,平均产次更多,平均月经期天数更长。(2)子宫肉瘤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阴道不规则出血,其次为腹痛、腹胀及腹部包块。(3)子宫肉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是超声多普勒,血流阻力指数(RI)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CT、MRI联合超声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子宫肉瘤缺乏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术前行分段诊刮术/活组织病检可提高术前诊断率。(4)子宫肉瘤在术前诊断率较低,容易误诊为子宫肌瘤。(5)子宫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辅助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可减少肿瘤的复发。(6)病理学类型是影响子宫肉瘤预后的独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