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食管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我国属于食管癌高发区,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食管癌治疗前准确的诊断及分期是选择合适治疗方案的关键。与CT、超声内镜、MRI等常规检查手段相比,18F-FDG PET-CT是集解剖影像和生物功能代谢影像为一体的先进设备,有助于鉴别食管癌的分期、指导治疗及评估疗效,但目前对食管癌临床分期价值尚存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MSCT和18F-FDGPET-CT显像在食管癌治疗前分期诊断的价值,为食管癌治疗提供最佳途径。方法回顾性的分析安徽省某三甲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经纤维食管镜和病理活检证实的219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18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另外37例接受放疗和/或化疗等综合治疗;219例患者中,男175例,女44例,男女性别比为3.98:1,年龄34~90(64.89.5)岁;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一周接受MSCT和18F-FDG PET-CT扫描。MSCT及18F-FDG PET-CT图像分别由2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影像科医师盲法阅图,MSCT图像经薄层多平面重建从冠状、矢状等多方位观察;18F-FDG PET-CT图像在工作站上直接阅片,观察横断、矢状、冠状面图像。结合图像信息,记录食管癌患者治疗前的分期,手术治疗患者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发生远处转移的非手术治疗患者依据多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而定。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MSCT与18F-FDGPET-CT在诊断原发肿瘤、区域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方面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之间的差异,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组资料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Kappa值的检验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219例食管癌患者的肿瘤主要位于胸中段(119例,54.3%);182例手术患者的病理类型主要为鳞癌(147,80.8%),分化程度主要为中分化(110例,61.1%),手术患者共清扫淋巴结3089枚,平均每例清扫16.97枚;2.手术证实138例患者肿瘤灶未侵及周围组织(≤T3期:T1期32例,T2期41例,T3期65例),44例患者的肿瘤灶病灶侵及周围组织(T4期);3.MSCT与18F-FDG PET-CT扫描判断T1、T2、T3及T分期准确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075,2=1.139,2=1.531,2=0.540,P>0.05),而18F-FDG PET-CT扫描判断T4(97.7%)、N0(86.8%)、N1(81.6%)、N(83.5%)分期以及远处肿瘤转移灶(94.6%)的准确率均高于MSCT的(2=3.880,2=22.711,2=13.210,2=33.713,P<0.05),其扫描判断N分期的灵敏度(80.7%)及特异度(86.8%)也均高于MSCT的(2=12.070,2=22.711,P<0.05);术前MSCT扫描对检测的T、N分期与术后病理一致性较差(Kappa=0.376,t=7.673,P<0.01;Kappa=0.317,t=5.466,P<0.01),术前18F-FDG PET-CT扫描检测的T分期与术后病理一致性差(Kappa=0.335,t=7.128,P<0.01),而其对检测N分期与术后病理一致性极好(Kappa=0.750,t=17.857,P<0.01);4.相比于MSCT,在37例被证实远处转移的患者中,18F-FDG PET-CT扫描发现了6例(16.2%)未被MSCT发现的肿瘤转移灶,并降低了另外4例(10.8%)MSCT怀疑存在远处转移灶的患者的分期,但是,18F-FDG PET-CT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与假阴性问题,在本研究中,18F-FDG PET-CT将l例(1处受到心脏搏动的影响)M0期患者错误地诊断为M1期,另外1例(1处微转移灶)M1期患者漏诊为M0期。结论相对于MSCT,18F-FDG PET-CT在食管癌分期中已显示出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在判断食管癌T4期、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方面具有较高的信效度,为临床医师选择食管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对食管癌患者进行常规18F-FDG PET-CT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