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和谐、经济增长、人力资源开发、民族教育体系完善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特殊且重要的作用。大理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是以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兴起,大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识和向往,这也为大理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资源的开发、经济的转型、旅游业的完善都需要人才来做支撑。目前,大理市的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当地提供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重任,大理市A、B、C三所学校是大理市职业教育发展中最具代表的示范性学校。A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B校是本地唯一一所承担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当下正积极申请晋升为技师学院,C校是大理市唯一一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三所职业学校办学性质不同,却都是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三所学校发展现状的研究,主要包括专业设置、师资配备、办学形式、学校特色等方面来呈现其办学的成功经验,分析出存在的问题和困境,给予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探索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综合研究分析发现影响大理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和问题主要基于两类因素:一是外在因素,即人们传统单一的成才观和我国不平等的用人观念,都造成技工人员“差、弱、低“的偏见,这问接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甚至使职业教育打上了“次等教育”的标签;二是内在因素,包括学生培养过程中职业道德教育缺失以及学校办学欠缺民族即地方特色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首先,三所学校学生在职场中普遍表现出稳定性弱的缺点,擅自离岗和频频跳槽不仅给用人单位带来了困扰,也给学校声誉带来不好的影响。其次,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即民族性,而民族性主要通过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校园文化建设两方面来体现,通过比较分析三所学校开设的专业后发现:一是专业设置重复,热门专业扎堆,本地特色的民族传统工业在学校的专业设置中鲜有涉及。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不明显。因此,本研究针对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困境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须通过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有效地自我宣传,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在公众心中的认知度,并用崭新的面貌来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及误解;加强自身建设,还体现在保证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学校除了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锻炼,还需要加入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现代技工。同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可以结合自身教育的优势,承担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能的延续与革新。将民族资源转变为经济效益,实现古老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本研究试图通过A、B、C三所成熟个案的发展现状分析,其走过的历程是大理市中职教育由“弱”变“强”的缩影,它们实践本身就是对我国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鲜活诠释,其呈现出的成功经验及失败的教训,可以为其他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