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化学学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对化学知识的传授方法已经逐步从过去的单一讲授理论和实验逐步转向从实验教学过程中寻找化学现象及原理。新时代的化学教学在新的发展环境中有了新的活力。任何学习都是一个连续的认知过程,即使是不同的学科之间也会相互影响。比如一个人的阅读能力高低会影响到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而影响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这一个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的迁移过程。知识、技能与能力之间存在相互迁移现象,说明迁移不仅存在于某种经验内部,而且也存在于不同的经验之间。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适当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化学的学习效率。化学实验是化学的生命,是化学这门科学产生的基石。高中阶段所接触的化学知识都是在科学家的实验基础上概况总结出来的。要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主要是增加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概括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能把化学实验从简单的技能操作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建构并能总结成自己的知识点是化学实验迁移的目标。本文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高中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水平,通过查阅文献、课堂实践教学、学生反馈问卷调查等方法,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剖析了影响高中生化学实验学习迁移的原因,并以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顺利进行为目的进行相关实践教学。本文以氧化还原反应、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有机物化学性质的验证三个案例介绍了在实验教学中促进学习迁移的具体思路及方法。实践研究表明,在教学中学习迁移思想的有效运用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习迁移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对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把握、教师课堂所设计的迁移路线涉及的知识量是否在学生的可接受范围、教师在教学中对自己的角色的定位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迁移能力提升的心理预设等,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实验知识的迁移水平及深度。本研究对于中学化学教师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及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