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呼和浩特自1575年建城以来,一直作为内蒙古地区的中心城市,城市发展在不平衡发展和自组织与他组织作用力下(战争影响等)几经兴替。呼和浩特深居内陆,其发展根植于农业经济基础,虽不处于西方殖民主义直接控制的范围内,但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在时代的背景下,注入了工业的元素,导致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呼和浩特作为传统的内陆中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以制度约束和行政作用力为主导,是典型的外力冲击与内部应变相互作用的城市近代化发展案例。本文运用历史学和城市规划学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以城市近代化为切入点,着力探讨了近代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的历程、特征、动力机制和演变规律揭示呼和浩特城市空间演变的近代化进程。本文绪论(第一章)确立了研究的总体思路和时间断限框架,在此基础上,主体部分以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期呼和浩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为核心展开论述。主要内容及结论分述如下:首先,从宏观区域层面论述了近代呼和浩特城市发育的历史地理基础(第二章)。近代呼和浩特城市基于历史以来城市选址的地理区位优势,凭借其农业自然条件以及城市交通和军事防御等条件,在相当长时期内仍然保持着农耕文明时期的空间特征。其次,对呼和浩特进行分期研究(第三章),呼和浩特自开商埠后,城市建置发生了变化、出现近代工业化的萌动发展。随之城市的外部空间形态也发生变化,城市功能在地域的延伸呈分散布局的结构特征,出现了旧城、新城、车站片区之间的功能与空间分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呈城市空间要素向心性的趋集,城市要素向心集聚,呈“T”轴发展。再次,从城市内部功能要素以及功能空间演变的层面过程论述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成因(第四章)。从城市深层内部结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论述以满城为核心仍保持着非均衡性的“驻防城”到车站区的形成以至于新区与旧城和车站区之间内部填充再到工业区外围拓展的发展及其功能的整合等方面的近代化发展演变的特征。最后,基于前述的研究内容,以近代化发展为主线,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与成因进行分析(第五章)。从城市空间的近代化表征、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规律、城市空间演变的动力因素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呼和浩特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总结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和城市内部不平衡发展和自组织的演变规律。本文以呼和浩特城市为研究对象,以民族史观的视角研究其演变过程,是个案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