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作为一种集声画为一体的特殊艺术形式,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发挥着传播文化、娱乐大众、教育大众的诸多功能。在电子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电影拥有比平面文学作品广泛得多的受众。进口电影则一直是国民了解外国文化的一个窗口,而语言障碍则是关键。要跨越这一语言障碍,多数要依赖翻译这一环节。中国的客观国情决定了绝大多数普通观众要依赖配音译制来欣赏进口大片。和文学翻译相比,在电影翻译尤其配音翻译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专家学者和相关从业人员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电影配音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特殊分支,既符合文学翻译的一般规律,又有其特殊性要求,包括电影语言的口语化、性格化、通俗化,电影艺术美的追求如口型与内容的符合、声音和画面的同步、语序和动作的一致。文章以诺德的功能加忠诚原则为理论支撑,以2008年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配音版的剧本为例,对其中的有关语言策略进行了深入剖析和鉴赏。在对比原剧本和汉译剧本以及对比观看原版电影和配音译制版电影的相关片段后,作者提炼出了部分例句以备文章分析之用。文章采用了分析和描述的方法,试图透过语言策略的表象来考察实施语言策略背后的动因,将功能加忠诚原则引入电影配音翻译的研究,既重视文本内因素的研究,又顾及文本外动因的考察,有利于减少此类研究中可能的片面性。在对《功夫熊猫》汉译配音剧本中的大量实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得出如下结论:(1)为了实现电影承载的各项功能,在剧本翻译的过程中,对原电影语言进行变通甚至改写是必然的。这种变通或改写恰恰是对原剧编者和原剧导演的忠诚,而且这种变通或改写也只有在充分尊重原剧本和目标观众的前提下才有意义。一部优秀的译制电影,其配音台词可以说是译者对译制各参与者利益调和的最终产物,是在各种“镣铐”下的二度创作,是原剧的近似复制品。(2)功能加忠诚原则这一实用性很强的功能派译论对电影配音翻译的研究有较强的解释力。功能加忠诚,一方面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的可读性,要求对原文的最大化尊重,从而在译入语文化中实现原作者所期待的功能;另一方面,在实现译文功能的同时,译者要充分照顾到翻译过程诸多参与者的利益关切,对各方履行忠诚之义务。将这一译论引入到电影配音翻译的研究,有利于减少研究中可能的片面性。(3)本文最重要的研究发现在于《功夫熊猫》汉译配音剧本中译者使用的九大语言策略以及实施这些策略的背后动因。这些动因主要来自三方面:该译制电影在中国汉语市场的可接受性;《功夫熊猫》原剧本作者、制片人和导演期待该片在中国汉语市场上所发挥的功能,如该片的幽默性和励志性;中国电影进出口公司进口该片和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该片的目的和期望实现的效果,如保护本族语的地位、推广规范语言的使用、守住译制片的市场阵地以确保译制厂的生存和效益以及履行传播文化的使命。配音译者是戴着镣铐的舞者,其各方参与者利益调和者的角色充分凸显了翻译的主体间性。(4)电影配音翻译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母语和外语,熟谙翻译的各种普遍技巧和原则,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尤其在编剧创作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职业道德方面,能对翻译过程的各参与者践行忠诚之职业操守。在配音翻译研究领域,大多数中国研究者还争执于传统的“形”“神”、归化异化、直译意译等,对翻译策略和技巧的研究虽都结合实例但比较零散,而且鲜有学者从功能加忠诚的角度来审视电影配音翻译,作者做出这样的尝试,旨在将西方翻译理论引入我国的电影配音翻译研究领域,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并拓展电影配音翻译这—特殊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