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食管癌是全球第八大癌症,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六大主要原因,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根据组织学分类,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和腺癌是食管癌两种主要的病理类型,前者占我国食管癌病例的90%。虽然医疗技术在不断改进,但由于食管癌本身的恶性特征,并且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处于较晚期阶段,所以总体5年生存率仍不理想。即使患者在接受治愈性手术切除后也会经常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免疫检查点及其抑制剂研究的最新突破成果对癌症免疫治疗新时代的到来起了促进作用,推动着癌症治疗模式的转变。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是一对抑制性的协同刺激分子,其表达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关键调节因素。PD-1与PD-L1结合后能传递抑制信号,营造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帮助肿瘤逃避免疫杀伤,促进肿瘤的进展。多项研究证实PD-1/PD-L1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影响着患者的预后。PD-1/PD-L1在多种类型的实体瘤中均能产生免疫抑制性效应,使肿瘤避免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溶解。目前PD-1/PD-L1作为肿瘤免疫治疗靶点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但就其在食管癌中的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立足于此,探讨PD-1/PD-L1在ESCC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目的:探究PD-1和PD-L1在ESCC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和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ESCC患者术后标本中PD-1和PD-L1的表达,利用统计软件SPSS19.0版本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应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PD-1和PD-L1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法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用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分别以5%和10%作为阳性表达临界值,对应的P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25/40)和55%(22/40),PD-L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12/40)和25%(10/40)。以5%作为表达临界值时,PD-1和PD-L1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病变长度、吸烟、饮酒、淋巴结转移、T分期及肿瘤部位均无关;以10%作为表达临界值时,PD-L1的表达与肿瘤T分期有关,在分期<T3期中PD-L1的阳性率为10%(2/20),而在≥T3期中的阳性率为40%(8/20),P=0.028。本研究纳入的肿瘤标志物为CEA(癌胚抗原)、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Cyfra21-1(细胞角蛋白19片段),结果示:无论以5%还是10%作为表达临界值,PD-1和PD-L1的表达情况与血中这3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均无关。至随访截止日期,35例(87.5%)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总体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12.0个月。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PD-1表达和肿瘤部位与PFS有关。5%作为临界值时,PD-1表达阳性和阴性患者中位PFS分别为10.1个月和14.0个月,10%作为临界值时对应的中位PFS分别为9.6个月和13.2个月,PD-1阴性患者的PFS比阳性患者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作为表达临界值时,χ~2=5.717,P=0.017,HR=2.480;10%作为表达临界值时,χ~2=4.428,P=0.035,HR=2.14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示胸上、中段肿瘤患者的中位PFS比胸下段患者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PFS:胸上、中段11.3个月;胸下段14.4个月,P=0.041)。Cox回归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肿瘤部位和PD-1表达是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D-1和PD-L1在ESCC肿瘤组织中存在高表达,胸上段部位癌PD-1阳性表达更常见;PD-L1表达可能会加深肿瘤浸润深度,促进局部进展;肿瘤部位和PD-1是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而PD-L1与PFS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