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年龄与妊娠高危因素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weili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近年来,由于生活压力和社会竞争压力增加及生育政策的改变,高龄妊娠(≥35岁)率和分娩率逐年上升。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7016例在珠江医院分娩的所有产妇按年龄层划分为4组,分析各类孕期常见合并症及并发症、分娩结局在不同年龄阶段发生情况。并按年份探讨“二孩政策”开放后妊娠高危因素、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的不同,以探寻在不同年份及年龄层间的变化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及分析变化的情况及原因。第一章孕妇年龄与妊娠高危因素及妊娠结局的关系研究目的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孕妇年龄与妊娠高危因素、妊娠结局的关系。以探寻在不同年龄组间是否存在差异,进而讨论高危因素产生的原因,指导今后的围生期保健和治疗,完善高危妊娠监督和管理,确保母婴健康。对象与方法通过对2015年至2017年期间,在珠江医院分娩的所有产妇(共7016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按年龄划分为4组,≤24岁组、25~29岁组、30~34岁组、≥35岁组。统计4组不同年龄孕妇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妊娠结局,将25~29岁组设为对照组(OR=1),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与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等的相关性。结果在年龄>30岁孕妇中,不良孕产史、本次辅助生殖助孕妊娠、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妊娠期糖尿病、瘢痕子宫、甲状腺功能异常的OR值均>1,且随年龄组增加,OR值递增。羊水过多、前置胎盘、多胎妊娠、产后出血,分娩巨大儿、低体重儿、早产儿,在年龄≥35岁组中OR值>1。子痫前期中年龄≤24岁组、≥35岁组OR值均>1。结论高龄孕产妇管理己成为围生保健工作的重要课题。与非高龄产妇相比,高龄产妇在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上发生率较高,出现异常新生儿分娩情况亦较非高龄组多。≤24岁组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也较高。第二章“二孩政策”后孕妇年龄与妊娠高危因素及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的变化研究目的探讨“二孩政策”开放后妊娠高危因素、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的不同,并分析不同年份间的发病率变化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及发病率的变化情况。对象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17年3年间所有在珠江医院分娩的7016例产妇。按分娩年份分为3年,孕妇年龄划分为4组(同第一章节)。采用分层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年份间,因年龄可能造成影响的妊娠高危因素及分娩方式和结局的发生率的变化(即第一章节研究结果中OR值>或<1,且P值有意义的各项因素)。结果生育政策改变后,高龄孕产妇比例逐年增加。不同年份间,不同年龄组,各高危因素的发生率及分娩方式和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均有所变化。除羊水过少,年发病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由于生育政策的改变,年龄层分布比例也在产生变化,尤其是高龄孕产妇比例逐年上升,引起了高危因素的发病率的改变;并且医学技术和社会倡导的不断进步,也影响着在不同年份间妊娠高危因素、分娩方式和妊娠结局的变化。临床上应根据不同年龄组,有针对性地采取围生期检查及保健工作,密切留意孕产妇的体征变化,及时对高危孕妇进行干预,积极治疗相关合并症,预防并发症,适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减少新生儿异常情况的发生,综合保障母婴健康。
其他文献
小肠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多种因素致小肠组织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等,小肠黏膜损伤修复的机制不明,因而在治疗上未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研究发现,小肠隐窝处存在着小肠上皮干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