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恶性肿瘤的早期检测与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关于恶性肿瘤的发生,目前存在许多不同的理论,肿瘤干细胞理论已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该理论认为,肿瘤是一种干细胞疾病,当干细胞发生基因组非稳定时,其正常的自我更新和分化失衡,干细胞逐渐转化为肿瘤干细胞,而后不断增殖形成肿瘤。基因非稳定性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的早期事件,环境中的理化因素,如电离辐射、化学制剂可诱导基因非稳定性。基因非稳定性通常包括四种类型,但区域性染色体非稳定性是发生频率最多、最重要的一种。本实验针对区域性染色体非稳定性,应用一种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protein,GFP)标记的基因组非稳定性报告质粒(质粒的模式图见第三章材料与方法,图3.1)。该质粒含有2个GFP,但由于XhoI移码的插入,GFP失活,不能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当转染该报告质粒的细胞受到电离辐射或化学制剂诱导基因非稳定性时,两个GFP重复序列会发生同源重组,使GFP功能性表达,荧光显微镜下,细胞呈现绿色。另外,此报告系统编码有Neor基因,Neor基因是抗新霉素基因,G418是新霉素类似物,当细胞成功转染此报告系统后,具有G418抗性,能在含有G418的选择性培养基中生长,因而应用G418来筛选较为纯化的转染有非稳定报告系统的细胞。目的:应用GFP标记的基因组非稳定性报告系统,检测紫杉醇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基因组非稳定性改变。方法:应用电穿孔转染的方法,将带有GFP标记的基因组非稳定性报告系统转染BMSCs,经G418稳定筛选后,分别给予紫杉醇5μM、10μM、15μM、20μM和30μM处理,作用时间分别为4h、24h、48h及4h+96h时,应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紫杉醇诱导的基因组非稳定性改变。结果:①G FP标记的区域性染色体非稳定性报告系统成功转染BMSCs。②G FP标记的区域性染色体非稳定报告系统转染BMSCs的G418筛选浓度为100μg/ml,筛选后维持浓度为50μg/ml。③紫杉醇(浓度为5μM、10μM、15μM、20μM、30μM)诱导4h后GFP表达,并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GFP表达率明显增多,4h+96h>48h>24h>4h组。④紫杉醇(作用时间为4h、24h、48h、4h+96h)5μM诱导后GFP表达,并随着浓度的增加,GFP表达率明显增多,30μM>20μM>15μM>10μM>5μM组。结论:①建立了含有GFP标记的区域性基因组非稳定性报告系统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GFP-BMSCs细胞株”;②紫杉醇可以成功诱导BMSCs区域性基因组非稳定性改变,并被GFP标记的报告系统检测;③紫杉醇处理后,GFP-BMSCs不同程度表达GFP,并随紫杉醇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GFP表达率增加;④紫杉醇诱导BMSCs区域性基因组非稳定性改变,可在子代细胞中观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