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典型氮茚类衍生物光诱导电子转移的理论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ceX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工作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和电子转移的相关理论,分别对几个典型的氮茚衍生物分子:2-(2’-羟苯基)苯并噁唑、2-(2’-羟苯基)苯并噻唑、噁唑[4,5-b]吡啶、氟硼荧衍生物BOPPY,进行了吸收和发射光谱的计算,研究了其分子内光诱导电子转移(PET)的机理、电子结构、溶剂效应和取代基团对吸收与发射光谱的影响。1.2-(2’-羟苯基)苯并噁唑氨基衍生物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采用量子化学方法,优化了间位和对位2-(2’-羟苯基)苯并噁唑氨基取代衍生物(4-AHBO和5-AHBO)基态和第一单重激发态所有可能的稳定构型,分析了这些异构体在不同溶剂中的相对稳定性。利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的不同泛函,计算了4-AHBO和5-AHBO各异构体在溶剂中的吸收与发射光谱,调查了它们的电子结构和光谱特征。计算结果表明,4-AHBO(5-AHBO)的双荧光不是由同一种异构体发射的,而是来源于不同异构体的发射:长波区的荧光由酮式构型发射,短波区的发射则可能由四种醇式异构体共同产生。另外,解释了5-AHBO在质子溶剂中光谱异常的原因,分析了不同氨基取代位和溶剂极性的变化对各异构体构型、光谱性质及电子结构的影响。理论预测的光谱与实验结果一致。2.TDDFT研究噁唑[4,5-b]吡啶衍生物的电子结构和电荷转移机理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和MPW1PW91两种泛函,研究了噁唑[4,5-b]吡啶四种衍生物(P1,P2,P3,P4)在不同溶剂中的电子结构和分子内电荷转移机理,分析了电子受体和电子供体对电子转移的影响。两个泛涵给出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相一致。理论研究表明,P1的最强吸收和发射来自ππ*跃迁特征的局域激发;而P2,P3,P4的最强吸收和发射来自于供体到受体的ππ*电荷转移跃迁。质子性溶剂中光谱的巨大变化主要归因于吡啶环上的N原子和氨基上N原子的质子化,质子化生成的新化合物,产生新的吸收峰。理论预测的吸收与发射光谱和实验结果吻合很好。3.量子化学研究氟硼荧衍生物BOPPY的结构、光谱性质和电子耦合矩阵元采用含时密度泛涵理论的B3LYP和MPW1PW91两种泛涵分别研究了BOPPY在不同溶剂下的光诱导电子转移。结果表明,两个泛涵给出相似的计算结果。理论研究表明,BOPPY的最强吸收和发射都来源于从供体吡咯部分到受体吡啶部分的π→π*电荷转移跃迁;溶剂对光谱峰的位置影响很小;荧光发射光谱发生了较大的斯托克司频移。根据Mulliken-Hush(GMH)公式计算得到的电子耦合矩阵元,表明最快、最强的电子跃迁来自于π→π*。理论预测的吸收与发射光谱和实验相一致。
其他文献
<正>食品包装中的塑料瓶主要用于包装饮料、奶类等液体和一些颗粒状、块状食品,常用的食品包装塑料瓶有PE瓶、PP瓶、PVC瓶、PET瓶、PS瓶和PC瓶等,近年以PET瓶(以及PET复合材
目的分析磁共振(MR)对超声难以诊断性质的少见胎儿异常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就诊的45例相对复杂少见胎儿异常疾病
以密度小于水的轻质溶剂为萃取剂,建立了分散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染料中多种有害芳香胺的方法。样品经连二亚硫酸钠在一定条件下还原成芳香胺后,快速注入按一
淡水双壳类是淡水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等生态系统中有重要功能。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对江西赣江中下游淡水双壳类的种类、分布及丰度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双壳类3
本文主要探讨大数据对保险业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寿险产品定价的改进以及新型保险产品的开发情况。首先基于实际数据对于保险业大数据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
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是复杂的,既有宏观的因素也有微观的因素。以宏观社会环境为背景,从医疗体制,保险制度、法律法规、社会观念、医学教育等七个方面对医患关系的社会根源进
本文以乙二胺、1-甲基咪唑、2-甲基咪唑、咪唑、乙基咪唑、苯并咪唑等作为配体,设计并合成了四十三种新型的异双核金属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
采用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旋转状态下非接触传能系统的性能。利用两谐振线圈的电磁耦合,从理论上建立等效电路模型进行阻抗匹配。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
民族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效果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诱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处置此类事件的过程中应
研究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肿瘤相关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三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转变,世界范围内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