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音乐接受,确切地说是指音乐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会造成不同的接受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会“远看成岭侧成峰”。不仅如此,由于时空的变化、思潮的变迁、审美主体的知识结构和审美趣味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同一对象的审美体验,必然会有所差异。莫扎特作为古典音乐的大师,在西方国家早已获得无数赞誉,然而在中国过去的六十多年中,莫扎特及其音乐走过了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经历了摇摆、动荡和反复。1949至1965年前后,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政策指导下,莫扎特在新中国的接受出现了较为繁荣的景象;1966至1976年,由于“文革”开始,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西方音乐受到了无情地批判和否定,莫扎特在新中国的接受相应地进入了低谷;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思想解放在社会、政治、文艺等领域稳步推进,科学、理性和客观的治学态度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价值进行了重新认识和评判。同时,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情感和体验,审美被重新放置到音乐的核心位置,而莫扎特音乐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也被挖掘出来;进入21世纪,时代赋予了中国人更加多元化的文化诉求与和音乐审美需要。有关莫扎特的文论数量在这一时期猛增,内容涉及的方面包括音乐本体、创作技法和表演分析等,对莫扎特的理解和阐释也出现了新的角度。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与该时期专业音乐人才数量的增加和音乐学学科的深入发展密不可分。文章通过对莫扎特在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接受状况的探究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我国西方音乐文化审美的变迁及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