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民间美术所包含的民族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感越来越受到重视,民间美术成为了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与想象力、创造力、审美特征不可以替换的载体。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民间美术应该被引入学生课堂,可民间美术资源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被开发和利用,是本文所关心并加以探讨的问题。风筝是我国起源较早的民间手工艺品,集合了欣赏与娱乐于一体,历经千年不衰。风筝具有鲜明的民间美术特色,又有着完善的设计与制作工艺,对于培育同学的设计、绘画与动手能力都有出色的表现,故而本文以风筝工艺为例,进行民间美术导入中学课堂的教学研究本次研究的关键问题在于:探究如何实现风筝外观、立体造型与功能性三方面的协调并重,从而更好的将现代设计意识赋予传统艺术,进而合理地将其运用于课程教学中去,这同时也是本文的难点所在。笔者在将民间风筝工艺导入高中的设计工艺课程之中,进行个案研究,目的是探究将风筝工艺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意义与方法。为此本论文主要有如下四个章节:首先了解当下民间风筝工艺以及当下高中“设计·工艺”模块的教育概况。对于课题中的重要的定义进行解析,通过查阅资料以及调查问卷、课堂反应等了解本课题当下所处的实际背景,以此明确研究范围以及载体,以便进一步探讨将民间风筝工艺导入高中课堂的教育价值与意义。第二章主要解析风筝的艺术价值,阐述风筝工艺的美育价值、审美价值、社会历史价值等,展现风筝工艺所独有的价值体系,探究将风筝工艺转换教学资源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从而取其精华以融入到高中美术教育中去。第三章叙述将风筝工艺转化为高中美术教学资源的具体应用。根据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对于“设计·工艺”模块的教学要求,采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主要的方法与策略有:1、依据课标要求,融合设计类课程教学特征,重视课程观赏与操作相结合,选定课程教学目标;2、确定课程题材,以最大众化、操作简便的风筝工艺作为切入点,进而探讨风筝工艺由素材到立体造型的过渡,最后开设创意风筝模型制作课程;3、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的教学评价模式,以最大化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与互动程度。第四章则是对整个课题的总结评价,对全文总结的同时也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探讨民间美术转化为高中美术教育资源的成果以及存在的局限与困难,最后也是经过本论文的整个研究与实践,展望民间美术导入高中美术课堂的前景与未来。总体说来,本次课题研究旨在建立起学生对民间美术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侧重于对学生设计意识的启蒙引导,让学生在对民间美术所包含的艺术内涵有一定的理解之后,能够提取出对于民间美术的了解与感悟。与此同时,通过循序渐进的课程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念,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弘扬我国优秀民间艺术文化的同时也增强学生个人的民族荣誉感与自信心,成为我国民族文化复兴的优秀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