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阳光下的葡萄干》中的黑人妇女形象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ohsha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美国统治意识形态的一部分,黑人妇女的负面形象长期存在于以白人父权主义为主的美国主流文化中。对黑人妇女形象的刻意“恶化”不仅使得对黑人妇女的各种压迫合法化,而且严重阻碍了黑人妇女自我意识的发展。此外,对黑人妇女形象的刻意恶化还使得黑人妇女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况长期得不到真实的反映和足够的社会关注,处于边缘化地位。因此,重塑黑人女性形象成为美国黑人女作家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美国著名黑人女剧作家洛林·汉斯贝里创作的戏剧《阳光下的葡萄干》就是这样一部反映黑人妇女真实面貌的作品。该剧于1959年在百老汇首演后获得巨大成功。与当时黑人文学流行的“抗议小说”传统相反,《阳光下的葡萄干》努力呈现黑人人民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剧作家本人的个人经历对该剧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由此被广泛认为是汉斯贝里的半自传形式的作品。这使得作家对剧中人物有更好的把握,对细节和场景有更细致的描写,这些都无疑增添了作品的真实性和研究价值。笔者认为作为美国六十年代最著名的黑人女性剧作家,洛林·汉斯贝里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强烈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阳光下的葡萄干》挑战了黑人妇女在文学中的负面形象以及社会对黑人妇女的偏见,成功塑造了使人耳目一新的黑人妇女形象,使得剧中的女性角色格外引人注目。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剧中的三位女性角色,提出本剧挑战了黑人妇女的旧形象,打破了压迫黑人妇女的统治逻辑,这也是黑人女作家写作的重要主题。此外,笔者还认为与同时代的黑人女作家相比,洛林·汉斯贝里并没有像她们那样着重描写或塑造某一位英雄式的黑人女性,她从黑人女性的独特角度观察黑人女性的日常生活,并揭示了在六十年代美国大规模民权运动爆发前夕初现端倪的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民族意识和女性意识的不断增强。剧中的三位女性属于三个不同年代,分别代表了黑人母亲、妻子和女几的形象。作家塑造的这三位性格迥异的黑人妇女,打破了在美国文学史上黑人妇女或卑贱化,或英雄化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形象,展现了劳动阶层黑人妇女的真实生活状态,重塑黑人妇女真实丰满的形象,成功描写了黑人女性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差异性。
其他文献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乡土作家,托马斯·哈代以满腔的激情以及丰富的诗化想象创作了一系列威塞克斯小说。《无名的裘德》作为哈代的“封笔”之作,是他最具有争议性的一部
革命歌曲翻译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有着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它紧紧配合中国社会冲突的变化,起到了政治动员、社会宣传、思想教育等作用,对于推动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发展做
山岳与树,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山和树的解读不尽相同。今天,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日益紧张,山被理解为一种资源,成为了木材、石材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