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耗量攀升,污染物排放增加,区域能见度恶化态势十分明显,区域性灰霾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霾在大气逆温等稳定气象条件下,由气溶胶和气体污染物造成的一种城市和区域性空气污染现象。霾发生时,细粒子浓度升高,大量极细微的干性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悬浮在空气中,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鉴于目前国际上对于“霾”的定义标准不一致,本文综合气象角度与污染物角度对霾对了定义,统计分析了2008年5月到2009年4月的气象资料与污染物资料,并比较了各个季节的污染物气团来源轨迹。具体工作及结果如下:1、介绍国际上对霾的各种定义,比较各定义的适用性及局限性。根据霾的污染特征、形成因素和天气现象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同时排除了降水、雾和短时能见度变化等干扰因素,对上海地区的霾的特征进行定义和识别。2、利用聚类分析对霾日进行分类和等级划分,一共划分为5类。并归纳几类霾的类型。通过后向散射的回波信号验证霾日的能见度及污染物浓度等,以此来验证霾定义的合理性。3、对2008年5月到2009年4月期间的符合定义的霾日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霾的发生规律,以及发生期间的能见度、相对湿度、风速、气溶胶光学厚度等要素。4、利用Thermo-Andersen PM2.5大流量采样仪,于09年的1月至2月、4月至6月及10月至11月期间,分别代表上海市冬季、春季和秋季的PM2.5,进行3次连续不间断采样。对采样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对比霾前后的离子、元素和碳黑的组分变化。对离子和元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反映霾的主要影响污染物。5、对霾日按季节进行污染物的后向轨迹聚类,并进行72h的轨迹追踪,分析和比较了各季节到达上海气团轨迹的数量、路径和来源。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分析,对霾做了合理的定义和识别,不仅有助于对霾的发生机制及天气条件有更好的认识,而且为霾的监测、评估、预警及应对的指标体系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