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膀胱黏膜白斑(Leukoplakia of the Bladder),又称为膀胱白斑(Vesical leukoplakia),是局限发生于膀胱黏膜表面的白色片状病变,多见于50至70岁中年女性,临床症状及体征上与慢性膀胱炎无显著的差异。过去认为该病的发病率较低,近十年,随着泌尿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膀胱镜活检及成像系统的广泛应用,患者健康意识及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膀胱白斑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膀胱白斑是人体白斑病(leukoplakia)的一种,虽然是膀胱在长期刺激下的一种良性病变,但患者有明显临床症状,且有研究表明其可能是发展为鳞状上皮癌的一种癌前病变,因此对膀胱白斑提倡早发现早治疗。临床上治疗膀胱白斑的方法已从早年主张膀胱全切发展到现在主张采取腔内手术,包括了电切、电灼、汽化、激光等方法。经尿道等离子电切除术作为治疗膀胱黏膜白斑的经典手术方案,其近期和远期疗效已被多数研究证实。直出绿激光技术具有汽化效率高、切割时间短、止血率高等特点在泌尿外科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治疗膀胱黏膜白斑方面与经尿道等离子电切除术疗效相似,甚至优于经尿道电切除术。目的本研究分别采用经尿道直出绿激光汽化术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对膀胱黏膜白斑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治疗膀胱黏膜白斑的术式选择。方法病例来源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40例膀胱黏膜白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20例行经尿道直出绿激光汽化术(观察组)和20例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对照组)治疗,两组患者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疗效、复发率、尿动力学参数,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0 ± 1.8ml VS5.6±4.211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15.3±5.9min VS16.0±6.Omin)、住院时间(4.2±1.9 d VS4.1±1.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满12个月,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愈率(600V%40%)、一次性治愈率(60%VS 25%)、愈显率(100%85%)、复发率(0%VS 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尿动力学参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观察组参数改善优于实验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尿流率(Qmax)<13ml/s(OR=3.291,P=0.001),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Qmax)>35cmH20(OR=6.661,P=0.001)、功能性尿道长度(FUL)<2.3cm(OR=2.773,P=0.004)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结论经尿道直出绿激光汽化术和等离子电切术均是治疗膀胱黏膜白斑有效的方法,相比之下,前者更安全、远期疗效更好。患者在Qmax<13ml/s、PQmax>35cmH2O、FUL<2.3cm的情况下,手术治疗效果可能受到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