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解毒散及其超微粉对人工感染IBDV防治效果研究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heli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扶正解毒散及其超微粉为试验药物,研究二者对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IBDV)的防治效果并进行了比较。扶正解毒散为《中国兽药典》(2000版)收载的中药成方,具有扶正祛邪、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鸡IBD,关于其超微粉制剂对治疗IBD还未见报道。超微粉碎是采用贝利BMF-100超微粉碎机将中药普通粉粉碎,不仅破坏了细胞之间的胞间层,而且将细胞壁打碎,使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完全释放出来,易于吸收,提高药物的防治效果。本试验对研制开发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兽药新剂型、提高食品安全性及公共卫生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疾病模型建立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滴鼻、点眼共0.1ml,刷肛0.1ml可成功复制IBD疾病模型,死亡率达44%,与临床发病情况基本一致。本试验分别以扶正解毒散超微粉高、中和低三个剂量组拌料给药,对24日龄海兰鸡人工感染IBDV进行防治试验,同时以扶正解毒散作为对照药物。通过死亡率、血中抗体滴度、免疫器官指数、抗体阳性率及剖检变化、组织学变化等几方面指标进行综合比较中药超微粉(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剂型与普通粉的作用效果。预防试验结果表明:扶正解毒散超微粉高、中剂量组(1%,0.5%浓度混饲)的发病率分别为26.67%、33.33%,死亡率分别为10%、13.33%,能明显降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感染对照组(死亡率为46.67%)差异极显著(P<0.01);在增重、抗体反应阳性率、免疫器官损伤率等方面,其效果均显著高于超微粉低剂量组(0.25%混饲)(P<0.05);与普通粉对照组(1%混饲)相比较效果稍好或相当。表明扶正解毒散超微粉0.5%混饲量相当于普通粉1%混饲量的作用效果,节省了药材而且增加了药物的预防效果。治疗试验结果表明:180只24日龄的海兰鸡人工感染IBDV后,应用扶正解毒散超微粉高剂量(2%混饲)、中剂量(1%混饲)、低剂量(0.5%混饲)拌料饲喂,连续用药5d。其中超微粉高、中剂量组(2%、1%混饲)对IBDV感染治疗效果较好,且显著优于微粉低剂量组(0.5%混饲)和感染对照组(P<0.05);与普通粉对照组(2%混饲)效果相当或稍好。超微粉高、中剂量组抗体水平相对较高分别为3.6log2、3.4log2,抗体水平的高低与黄芪、淫羊藿和板蓝根含量以及双向免疫调节有直接关系。超微粉高剂量组的抗体阳性率最高为80%,死亡率最低为6.67%,表明抗体阳性率越高,死亡率越低。感染IBDV后,法氏囊遭到破坏,而脾脏却出现了代偿增重,超微粉高、中剂量组脾指数较高分别为3.39、2.93,说明超微粉高、中剂量组对这种代偿性增重的效果相对较好。同时超微粉高、中剂量能显著的减轻病鸡法氏囊和脾脏等免疫器官的病变、腿肌出血、肾脏出血和肿大等,均轻于其他各组。根据药效学试验结果:扶正解毒散超微粉高、中剂量对鸡IBD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两组在效果上无显著差异,从经济效益上考虑,选用超微粉中剂量比较理想。因此,临床推荐使用剂量为:治疗剂量为1%浓度拌料,自由采食饮水,连用5d;预防剂量为0.5%浓度拌料,提前3d给药。
其他文献
研究脂肪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关系到人类肥胖的防治策略。本研究主要利用细胞培养、诱导分化、流式细胞仪、荧光实时定量PCR等技术,分离培养了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MSCs),对其进行
在浩瀚的宇宙中,星云、尘埃在空间中游荡,星球们在轨道上运行,一切都井然有序.但唯独有一颗蓝色的星球不那么安分.它偏偏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生命.生命在地球上是如何
期刊
实际上,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最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传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法治教育工作中,有助于小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提高小学阶段的教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内容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个阶段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个转折点,他们要开始接受更为正规的教育.对于
生活阅历重新被激活rn当代许多作家都出身农村,写农村生活信手拈来,好作品数不胜数,比如《平凡的世界》,而全面描写城市底层青年生活的长篇小说相对较少.“我从小生活在城市,
期刊
小学阶段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关键时期,小学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小学基础教育要重视对每个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后进生是小学教育中学习成绩落后且学习能力较差
语文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重点科目,理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遵从快乐教育的理念,为学生营造快乐、和谐、健康的课堂学习氛围.本文从快乐教育理念的内涵入手,探讨了如何借助快
如今,“新郎官”是指刚刚结婚的男子。但在古代,“新郎官”却是指新科进士。“郎”在古代是指年轻的男子。从汉朝开始,“郎”还成了一般官员的代名词。到唐代,六品以下官员统统称为郎,身居“郎”职的人称“郎君”或“郎官”。实行科举考试后,男子中了进士,就有了做官的资格,新录取的进士还往往被分配到中央官署里任“校书郎”等“郎”职,所以,人们把新科进士称为“新郎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