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志堂经解》一百四十种一千八百六十卷,辑刻於清康熙朝前期,是一部重要的经部丛书。所收经解以宋、元人着作为主,计一百三十种,故又有《宋元经解》之名。
《通志堂经解》虽以“通志堂”名编,并署纳兰成德擦订,实为徐乾学所辑刻,乃其出於政治等方面的原因而让名於纳兰成德者。徐乾学,字原一,号健庵,江南崑山人。康熙九年一甲第三名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其着述有《读礼通考》、《资治通鉴後编》、《憺园文集》等三十余种,并曾总裁《明史》、《大清一统志》等局。又富藏书,家有传是楼,藏书为当时海内第一。所刻书除《通志堂经解》外,又有多种。是清初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文献家。
《通志堂经解》编刻於清初学术转型之际,有其特定的学术背景。《经解》自康熙十二年开始刊刻,至康熙十九年主体部分完成。此後剩下的少量经解在付刻的同时,主要进行校订工作。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之间,全部的校订、刊刻工作得以完成。在《经解》刊刻与校勘的过程中,校订好的经解随时付印。
《通志堂经解》规模宏大,参与其事者人数众多。其底本来源除徐乾学传是楼外,又有毛氏汲古阁、范氏天一阁、钱曾述古堂等多家。校勘人员除太仓顾湄外,又有嘉定张云章、崑山徐秉义、长洲何焯等多人。参与刊刻的刻工则近五百人。
《通志堂经解》收罗宏富,并多为重要、稀见典籍,为当时及後世经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扩大了经学研究的范围,广为後世学者所用,对清代经学的兴盛有着重要的贡献。作为经部丛编,《通志堂经解》荟萃宋、元经学要籍,上承《十三经注疏》,并对其後《诒经堂续经解》、《经苑》、《皇清经解》的编刻有着直接的启发意义。同时《通志堂经解》重视底本,多据宋、元善本付刻,又写刻工致,为清代软体字写刻本的重要代表,《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苍要》及後世钞、刻、影印古籍多取之为底本。故《通志堂经解》在经学史与版本学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通志堂经解》於康熙年间初刻以後,乾隆五十年《四库全书》馆臣曾奉旨修版重印,同治十二年粤东书局又有翻刻本,1969年台北大通书局又据初刻本影印。
本论文即从版本学角度,对《通志堂经解》的刊刻者、刊刻背景、刊刻动机、刊刻条件以及具体刊刻过程分别进行探讨,并总结《经解》的总体特点及历史地位。作为论文的主体,本论文对《经解》所收的一百四十种经说从梳理版本源流的角度逐一进行清理,查检各书的着录情况、前人相关记录,并辅以校勘比对等手段,考察各书《经解》本的底本情况及《经解》本对後世版本的影响,又兼及介绍其他主要版本情况,以明确各书《通志堂经解》本在该书刊刻流通历史中的地位。此亦为总括《经解》概况、总结《经解》总体特点及评价《经解》价值、地位的依据,为论文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