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临沭及其周边地区的柳编手工艺历史遗泽、发展现状、造型特点、风格特征、生产方式、技艺特征、文化习俗等的调查研究,研究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特征及转换规律,进而投射临沭柳编手工艺造物体系的发展规律。本文提出“型格”概念,认为“型”是柳编手工艺造物的外型特征,包括造型、样式、花式、色彩等要素,“格”是其内在特征在视觉形象上的整体呈现,指柳编手工艺造物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出的整体风格与格调;“型”与“格”二者合一,是对柳编手工艺造物内在与外在形象特征的整体把握。型格虽可由物的外观显现,但却受到其背后功能、技艺、使用方式、审美方式、文化习俗等因素的深切影响,因此柳编手工艺造物的型格亦是柳编手工艺整体造物特征在视觉形态上的投射。本文希望通过对柳编手工艺型格转变的研究,由点及面地透视临沭柳编产业在从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的规律与本质。本文对传统柳编手工艺型格的形成及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对传统与现代柳编手工艺的型与格要素及特征分别归纳。同时文章认为功能是柳编手工艺型格产生的先决条件,技艺是型格实现的现实保障,使用方式是型格的模塑要素,审美方式决定型格的美学方向,民间生产和生活习俗则是型格延续的文化力量;本文对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形成的决定因素一一进行分析与阐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转变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首先,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具备存在的必要以及完备的作用机制。在一定条件下,柳编手工艺型格会发生转换。而传统柳编器物由于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脱节,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显现出自身局限性与生存危机;产生于现代社会的现代临沭柳编手工艺则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表现出强大的时代适应性。同时,本文认为临沭柳编型格的转变受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的共同影响,前者以社会环境的变革、经济因素的触动、科技发展的助力、文化环境的变迁等因素为主要表现,后者则包括柳编手工艺功能需求的转换、技艺特性的转变以及审美方式的变迁等因素。最终本文将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转换的本质归结为其价值体系的转变,即从技艺主导到设计主导、从生产先导到消费先导、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关照、从尊崇自然到生态符号等价值观念的转变;并对临沭柳编手工艺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