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西方哲学从主体性哲学正在走向主体间性哲学,这一走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传统的价值教育是以教育对象的可塑性为基础,往往采取“灌输”的教育模式,是教育主体性的展示,它的存在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一定的合理性。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精神和灵魂的交流活动,不仅要有主体性,而且更应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主体性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的基础,主体间性教育是对主体性教育的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诉求主体间性,交往式和对话式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实现的有效路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应强调在“人的实在”中交往、在“以人为本”中对话,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主体间性中有效实现。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主体间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基本问题,进一步阐释了主体间性理论的实质和作用,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从而理清了主体间性理论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互融合的可能性。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主体间性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理论基础,讨论了主体间性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理念、要求、方式、机制等四方面问题,为在主体间性理论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部分,具体解决了主体间性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问题。在明确其实践要求和实践原则的基础上,主张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拓展网络教育空间新领域等三方面,强化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让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中不断增强认同感,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并将其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