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1-2章)翻译实践报告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是王宏印的翻译理论阐释专著。全书共分为十章,依据时间顺序,本书将中国传统译论分为古代、近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分别阐述;依据译学发展过程将其分为肇始(佛经序翻译理论)、古典(正名论翻译理论)、玄思(哲学化翻译理论)、直觉(文艺学翻译理论)四个阶段,体现了中国传统译学理论发展的自身规律。该文本语体正式,属信息型文本,专业术语及长难句较多。鉴于文本的语体风格与文体特点,译者主要以彼特·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为理论支撑,采用交际翻译为主、语义翻译为辅的翻译策略来指导此次翻译实践。本翻译实践报告旨在对译者本次的翻译实践活动完成情况进行介绍、梳理、回顾及反思。译者节选了原作的前两章进行翻译,第一章从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学说谈起,分别从本体、客体、主体性差异的角度来诠释翻译本体论,并诠释了翻译本体论失落的现代涵义;第二章以彦琮的“八备”说论述译者主体性,并探究了翻译主客体及中国翻译史评论等相关问题。选择该文本是因其专业性强,学术性强,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且并无现译本出版,便于译者独立思考、完成。本次报告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整个翻译项目的简介,包括翻译任务的来源、背景、意义以及整个翻译报告的总体结构等;第二部分为翻译任务简析,包括原文本作者的介绍、原文本内容及语言、文体风格特点等分析;第三部分为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工作、翻译理论研习、翻译过程中理解及表达方面的障碍问题及译后管理与审校,其中译前准备工作包括翻译计划制定、中国传统译论平行文本阅读分析及译文目标读者设定等内容;第四部分是翻译案例分析,对翻译中的重难点系统阐述概括,并根据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提出相应改进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对该文本而言,对文本的总体理解、专业术语翻译、长难句处理、文言文体、佛经人名及梵语书名的翻译是重难点。第五部分为翻译项目总结,是译者对这次翻译实践过程的回顾、译后的体会反思及此次翻译实践中仍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可供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贵阳市小河区2006年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以来,示范作用初步显现,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从试点村的建设发展情况来看,当前仍存
先秦诸子的著作,经西汉末刘向、刘歆整理,载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的有140家,而流传至今的,不过20余种,其中主要有《管子》(管仲)、《邓析子》(邓析)、《墨子》(墨
前人对《周易》古经进行解读时,基本上都默认,泰卦就是讲"处泰虑否",否卦就是讲"处否求泰"。然泰卦并非就是处泰之时,否卦亦非就是处否之时,泰否是相互渗透与循环转化的。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