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性白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magicy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是常见于老年人的影像学诊断,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双侧白质区对称性改变,也有研究发现LA存在双侧不对称现象;大量的研究表明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等与脑白质疏松密切相关,但不对称LA与各种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有待研究;目前多认为白质疏松为脑小血管病变,颈部大血管病变是否同样参与白质疏松的发生仍有争议。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动态观察颅底大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方法。本研究收集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40岁以上住院病人资料,分析不对称性脑白质疏松患者的患病率、相关危险因素;利用TCD动态观察不同程度L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大动脉病变与LA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1月-2010年8月年龄40岁以上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资料共268例,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结果以及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血液检查结果和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所有患者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依据头颅MRI-FLAIRMRI诊断将所有患者分为LA组和非LA组,依据Fazaks评分将LA分为轻重中度三级,利用Potoshop CS3软件使用半定量分析方法计算MRI-FLAIR上白质高信号容积(VWMH),将LA患者分为对称性LA组及不对称性LA组,定义VWMH重侧与轻侧比率大于1.5认为双侧不对称;同时对腔隙性梗死灶进行计数。心电图检查排查有无房颤,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有无斑块、斑块大小及内膜中层厚度(IMT),TCD检查记录颅底大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所有数据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α=0.05。结果(1)神经内科40岁以上住院患者中不对称性LA的患病率为11.94%;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腔隙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或狭窄为不对称性LA的独立危险因素。(2)不对称LA重侧与轻侧相关因素对比显示重侧腔隙性梗塞灶数量明显多于轻侧,重侧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明显高于轻侧。TCD结果中重侧MCA、ICA、ACA的Vm较轻侧减慢,PCA、VA的Vm重侧与轻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对称LA的重侧前后循环颅底大动脉的PI均较轻侧增高。(3)与对称性LA相比,不对称性LA的平均患病年龄偏小,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变侧有颈动脉斑块或狭窄、脑梗死/TIA病史患者平均数量多,舒张压值高,Crouse评分高。(4)LA患者中具有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动脉斑块或狭窄、脑梗死/TIA病史的数量明显多于非LA患者;与非LA患者相比较,LA患者双侧MCA、ICA、ACA的Vm普遍减慢,PI普遍增高;轻度、中度及重度LA患者同侧的MCA、ICA、ACA的Vm及PI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LA程度的增加,Vm逐渐减慢,PI逐渐增高。结论(1)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40岁以上住院患者中不对称性LA的患病率为11.94%,年龄、高血压病史、腔隙性脑梗死、病变同侧颈动脉斑块或狭窄为不对称性LA的独立危险因素。腔隙性脑梗死和颈动脉病变与不对称性LA关系密切,它们可能作为局部因素共同参与了LA的形成。(2)LA患者存在前循环慢性缺血状态,随着LA程度的增高,缺血程度加重,同时LA广泛存在颅内小血管病变。(3)小血管病变与大血管病变可能共同参与了LA的形成与发展。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