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分子尺度下细菌黏附素SfbⅠ与纤连蛋白FnⅠ之间的粘附力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793202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脓性链球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类病原体,可引起常见的咽喉和皮肤感染,如咽炎和脓疱病,它还可引起更严重的侵入性感染,如败血症、中毒性休克、风湿热和急性肾炎等。目前的细菌入侵细胞主要涉及到位于细菌表面的纤连蛋白结合蛋白(FnBPs)和宿主细胞膜上α5β1整合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纤连蛋白(Fn)被认为是介导FnBPs和整合素之间的桥梁,了解Fn是如何通过与细菌FnBPs相互结合从而介导细菌的粘附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但是具体的相互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单分子力谱实验(SMFS)和分子动力学模拟(MDS)相结合,揭示了引导化脓性链球菌侵袭细胞的分子作用机制,重点研究了纤连蛋白N端结构域1-5F1和化脓性链球菌纤连蛋白结合蛋白SfbⅠ-5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我们构建表达得到了 SfbⅠ-5和1-5Fl的相关重组蛋白,之后通过化学修饰进行了原子力显微镜(AFM)单分子力谱实验。SMFS实验研究发现SfbⅠ-5介导化脓性链球菌对纤连蛋白1-5F1的粘附力约为1000 pN,这种高的亲和力主要来源于SfbⅠ-5与1-5F1反向平行相互作用结合形成的串联β-zipper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很高的机械稳定性从而使Fn成为细菌入侵细胞的牢固桥梁,增强了细菌对宿主细胞的粘附。另外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结果为我们提供了 1-5F1-SfbⅠ-5串联β-zipper结构受到外力拉伸逐渐解离的过程分析,为我们的实验提供了支持,通过分析分子间的氢键、拉伸力和二级结构等随时间的变化表明1-5F1蛋白与SfbⅠ-5蛋白之间形成的这种高的机械稳定性是由多个键协同合作造成的。我们的研究结果为SfbⅠ诱导化脓性链球菌入侵宿主细胞提供了分子基础,并为开发针对胞内病原体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另外我们推测AFM将有助于化合物的鉴定,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对细胞的侵袭。
其他文献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场域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在变化发展了的条件下这种教育方式效果差强人意。主旋律影视形式上生动活泼,思想上涵容主流价值,题材上丰富
原油和成品油泄露是海洋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的重大风险之一。油性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油性污染物主要包含烷烃,环烷烃,芳烃和沥青质的原油成分。众所周知,芳香族化合物具有强的毒性和差的生物降解性(如聚芳烃),多环类异戊二烯之类的复杂碳氢化合物在环境中具有持久性。这些油性污染物对水中的动植物和水域附近的人们带来严重的问题,严重的威胁到他们的身休健和生活质量,关于水中油性污染物的清除和回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移动信息化技术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从提升演示实验效果、突破微观教学难点、实现高效互动学习等几方面阐述了移动信息化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以移动信息技术在“质量守恒定律”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例。
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更新的核心,推动居民参与是城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成功的关键。本文基于“共同缔造”理念,通过居民意愿调查与分析,利用灰色关联法建立绿色可持续改造指标体系,构建表达改造项目与居民生活满意度之间影响关系的结构模型,应用SEM模型路径分析,明确各改造项目的影响显著性大小,了解居民对绿色可持续项目改造意愿程度,动态调整改造方案。研究表明:外部建筑结构、内部功能空间、公共基础设施、交通场地、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预防乳腺癌术后化疗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ICC)带管患者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以252例乳腺癌术后化疗PICC带管患者为对象,盲选法分为观察组(延续性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干预后日常导管观察、维护依从性、管理信心、信息获取、异常处理、带管日常活动、带管运动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15/
目的 探讨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前应用瑞舒伐他汀对非ST段抬高型急型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溶性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以99例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为对象,分为研究组(n=45)和对照组(n=44)。观察患者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血事件(MACE)发生情况,CPP、sLOX-1和LVEF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抗菌肽是动物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抵御外来入侵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抗菌肽是通过非受体溶膜机制进行杀菌的,这种与抗生素截然不同的杀菌机制,使其不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所以抗菌肽是抗生素的潜在替代品。由于部分天然抗菌肽具有活性差、毒性大、不稳定等缺点,阻碍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参照抗菌肽的结构参数对其进行全新的设计和改造可以一定程度的解决上述问题。首先,由于脯氨酸(P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