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甲基二硫(DMDS)对根结线虫及土传病原菌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且不破坏臭氧层,已成为最有应用潜力的溴甲烷替代品。DMDS在土壤中气化速度、扩散分布、大气散发、土壤残留环境行为对其药效的发挥影响很大,因此明确DMDS上述环境行为规律以及调控措施对DMDS的科学合理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论文采用室内土柱模拟实验,研究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覆盖塑料薄膜对DMDS散发、迁移、残留环境行为的影响,为DMDS的科学合理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以及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研究了DMDS在红壤土、沙壤土及黑土中散发、迁移、残留环境行为规律,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对DMDS的散发、迁移、残留环境行为影响较大。沙壤土以及红壤土中DMDS累积散发损失(15%左右)显著高于黑土(7%左右),而DMDS在红壤土中的散发相对缓慢持续;DMDS在沙壤土中的迁移能力最强,黑土次之,红壤土最弱;揭膜后土壤中DMDS残留递减顺序为:黑土>红壤土>沙壤土;2.系统研究了土壤含水量(6%,12%,18%)对DMDS迁移、残留环境行为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DMDS迁移残留环境行为。在供试的土壤含水量梯度内DMDS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与土壤含水量呈现负相关关系,迁移能力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揭膜后DMDS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顺序为:6%土壤含水量>12%土壤含水量>18%土壤含水量;3.系统评价了4种塑料薄膜对DMDS的阻隔性,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塑料薄膜对DMDS阻隔性差异显著,并且阻隔稳定性受环境影响程度不同。聚偏二氯乙烯(PVDC)膜和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膜对DMDS阻隔性显著优于聚乙烯(PE)膜和聚氯乙烯(PVC)膜;不同材料薄膜阻隔性均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断降低,影响幅度大小排序如下:PVC膜>PE膜>EVOH膜>PVDC膜;不同材料薄膜阻隔性随湿度变化不一致,EVOH膜受影响最大,PE膜受影响较小,PVC膜和PVDC膜基本不受影响。4.系统评价了土壤表面覆盖完全不透膜(TIF)、PE膜对DMDS散发、迁移、残留环境行为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覆膜显著影响DMDS散发、迁移、残留环境行为。40 g·m-2和80 g·m-2用量下DMDS大气散发损失分别为:不覆膜为74.8%和68.9%,PE膜为4.2%和9.6%,TIF膜为0.02%和0.2%,结果表明土壤表面覆膜可以有效控制DMDS散发损失;40 g·m-2用量下DMDS注射6 h后,不覆膜处理条件下5 cm土层深度的气体浓度是25 cm土层深度的5.5倍,覆膜处理条件下5 cm深度的气体浓度和25 cm的气体浓度基本一致,结果表明覆膜显著增加DMDS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尤其增加深层土壤中的DMDS气体浓度;40 g·m-2和80g·m-2用量下土壤中残留的DMDS量占初始DMDS剂量的百分比分别为:不覆膜处理为0.47和0.47、PE膜覆盖处理为0.91和1.18、TIF膜覆盖处理为1.17和5.58,覆膜显著增加揭膜后的土壤残留浓度。通过比较覆膜后高低两种施用剂量的上述环境行为差异,明确了覆膜具有减量增效的潜力。综上所述,推荐DMDS用量为50 g·m-2,推荐土壤含水量在12%~15%;DMDS施用后推荐采用土壤表面覆膜(PE膜、TIF膜)处理,覆膜时间至少15 d,其中使用TIF膜覆盖时特别注意应适当减少用量、延长敞气时间,种植前进行安全性试验测试;DMDS在沙壤土、红壤土、黑土施用揭膜后所需的推荐安全敞气时间分别为:7 d、21 d、14 d。因此DMDS在合理适宜的施用条件以及安全有效的调控措施下可减量增效,减少对环境及非靶标生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