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云南省三大高原湖泊大理洱海、玉溪星云湖及抚仙湖流域开展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终宿主的种类、分布以及湖区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探索广州管圆线虫传播宿主有效的防治模式,并根据气候因素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构建广州管圆线虫地理信息系统模型,为云南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螺蛳类采用形态学、肺检法、胃蛋白酶消化法,鼠类采用形态学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人群发放调查问卷,血清ELISA检测等流行病学方法对上述三大湖泊流域进行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研究;对采集到的气象等相关数据整理、软件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构建预测模型。结果:1.本次云南三大高原湖泊共采集螺蛳4950只,分别为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4种;鼠类共捕捉174只,分别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小家鼠(mus musculus)、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大足鼠(rattus nitidus)和3只树晌((?)(upaia belangeri)5种,均未检出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或成虫,ELISA检测48份大鼠血清IgG抗体,结果均为阴性。2.三湖共调查424人,渔民为职业的占13.92%,曾有血吸虫、旋毛虫、绦虫、蛔虫等寄生虫史的占23.11%,6.37%的人有生食或半生食鱼虾、螺蛳史,15.8%的人曾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福寿螺、田螺等螺类,食后或接触过的人群均无广州管圆线虫病相关临床表现。3.ELISA检测424份人血清中,广州管圆线虫IgG阳性抗体共62份,阳性率为14.62%,上述IgG抗体阳性血清标本再检测IgM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4.对不同湖泊流域人群血清广州管圆线虫IgG特异抗体检测发现,抚仙湖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湖。不同性别及民族IgG抗体阳性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人血清IgG抗体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该病危险因素分析,得知食生或半生螺蛳、鱼虾水产是抚仙湖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主要因素。5.洱海采取人工摘螺卵,放置蛇类灭鼠的措施,星云湖和抚仙湖均采取改变湖泊生态环境的农业生态学有效的方法抑制广州管圆线虫的传播。6.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制作的广州管圆线虫及福寿螺潜在分布图显示,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福寿螺与广州管圆线虫在云南省的分布趋势以低纬度的南部地区逐步向高纬度的北部地区扩散;大理和玉溪地区的分月分布图显示夏、秋季节可能是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的适宜时期,洱海、抚仙湖及星云湖所处地貌均属于低发生区。结论:1.云南大理洱海、玉溪抚仙湖、星云湖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已具备广州管圆线虫自然传播的条件,各湖泊均有广州管圆线虫传播宿主的分布,但本次调查螺蛳及鼠类均未发现阳性标本。2.人群血清抗体IgM检测均为阴性,说明当地目前可能没有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传播和感染,IgG抗体阳性人群是否食入了外地螺蛳,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3.对不同高原湖泊广州管圆线虫传播宿主应因地制宜选择环保、有效的防治模式。4.云南高原湖泊广州管圆线虫流行气候因素GIS的构建,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和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更直观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