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我国“景点旅游”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逐渐从传统的“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从单一的旅游景点发展向区域化的旅游集群转变。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景区是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级别景区由于具有极佳的口碑和品牌效应,被称为旅游业中的“行业标杆”,吸引力强,辐射面广,从而有效的带动了区域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高A景区的带动发展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但是由于区域经济的不均衡,或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不一,导致高A景区在空间上的分布有所差异,于是,高A景区的空间结构优化便成为了促进区域旅游景区系统走向有序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正处于旅游业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对河南省高A景区的空间格局和高A景区的可达性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河南省高A景区的分布整体较为均衡,但在各省辖市的数量分布不均衡;第二,三山一滩地区伏中牛山片区的高A景区最多,大别山片区高A景区数量较少,需要深挖大别山片区的旅游资源,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及革命老区的红色历史积淀,规划和开发新的旅游景点;第三,通过对地貌类型及主要河流条件下的高A景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河南省人文类型景区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极少数分布在山地或丘陵地带,而自然型旅游景区类型景区则大多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带,极少数分布在平原地带,且水资源对大部分自然型旅游景区类型景区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第四,河南省高A景区的分布具有较强的交通指向性,反映了交通条件在景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五,河南省高A景区大多分布在以城市中心为半径50km范围内,以县城中心为半径20km范围内,说明城市密度越大,景区密度越大,城市密度越小,景区密度越小;第六,利用可达性模型在对河南省所有高A景区进行可达性测度后,发现自然型旅游景区的可达性比人文型旅游景区的可达性差,5A景区的可达性值和4A景区的可达性值基本一致;第七,利用GIS的克里金插值法,绘制可达性分布格局后发现,河南省高A景区的可达性格局大体呈现“核心——外围”的模式,可达性比较好的中心区域向外逐渐减弱。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针对河南省高A景区的空间格局提出了优化建议,并提出了景区可达性的提升途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四条精品旅游线路,为河南省旅游决策者在进行景点规划、开发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交通建设等方面进行决策时,提供旅游决策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