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秸秆分解规律与模拟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er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小麦秸秆和风干土样在不同温度、湿度和土壤碳氮比条件下的混合培养,模拟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秸秆分解。测定秸秆和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CO2释放量、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探讨土壤有机质和秸秆分解的规律。应用现有模型,解释试验结论,获取模型参数,分析模型参数敏感性,为更好地模拟土壤碳氮循环提供参考。 主要结论如下: 温度和湿度影响土壤有机质和秸秆分解,培养83天,温度35℃和土壤相对含水量100%条件下,50%的秸秆碳分解,形成CO2释放;土壤有机质分解CO2累计释放量达893.5mg kg-1。土壤相对含水量在30%-100%之间,温度在15℃-35℃之间,温湿度效应是正效应。培养初期土壤微生物量迅速增加,土壤有机质分解,形成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最大为453.3mgkg-1,加入秸秆处理最大微生物量可达800mgkg-1以上。小麦秸秆分解固持无机氮,培养末净矿化氮仍达-8mgkg-1。土壤有机质分解,土壤无机氮增加,培养期间土壤有机氮最大矿化量达37.1mgkg-1。 土壤有机质和秸秆分解的温度、湿度效应函数。采用Johnsson等(1987)提出的温度效应函数,小麦秸秆分解的Q10为1.23。土壤有机质分解的Q10为1.34。且小麦秸秆分解的温度效应采用该函数优于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温度效应采用Gaussian函数,能够更好地描述温度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影响。小麦秸秆分解的湿度效应适于采用Quemada等(1997)提出的函数。土壤有机质分解湿度效应适于采用Johnsson等(1987)提出的函数。 施用氮肥影响土壤有机质和秸秆分解的氮素转化。施用氮肥形成的土壤微生物碳氮比降低,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增加,肥料氮被固持到土壤微生物体。本文试验中施肥后最大固持纯氮达16.8mg kg-1,约为加入氮肥的1/3;同时秸秆还田,固持的无机氮达30.0mg kg-1。本文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对土壤有机质和秸秆分解释放的CO2量没有显著影响,施用氮肥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固持无机氮数量。 土壤有机质和秸秆分解的模拟。借鉴现有模型分析小麦秸秆和土壤有机质分解,单组分一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试验数据;双组分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精度。借鉴Nicolardot等(2001)提出的模型,模拟土壤有机质和秸秆分解,能够解释和模拟试验结论,如施用氮肥后土壤对肥料氮的固持、秸秆分解对土壤无机氮的固持、土壤供氮特性与土壤微生物周转的相关性等。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和秸秆分解过程中,土壤氮素转化对土壤微生物碳氮比敏感,土壤供氮能力对于土壤微生物分解速率敏感。
其他文献
针对草坪草分子标记少、限制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应用的问题,本研究以高羊茅、三叶草和早熟禾三种主要草坪草为对象,运用生物信息学和通用性分析等手段,分别开发了高羊茅、三叶
相邻侧根的发生常被认为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或空间间隔,或时间和空间二者共同作用。为揭示冬小麦种子根上侧根的排布规律,进行了冬小麦室内砂培试验。设置了1.64 g·cm和1.80g
本研究以烤烟(Nicotiana tabacum L.K 326)为材料,在室内砂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养分浓度及氮形态对烟株的生长、养分的吸收和分配,以及钾循环等的影响。在云南田间条件下,研究了烤烟体内干物质和养分的累积及分配规律和不同供氮水平下烟株第一平展叶叶脉基部硝酸盐浓度与叶片烤后烟碱及全氮含量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砂培条件下,在高养分浓度以及导致烟株出现缺素症状的低养分浓度下,铵态氮
土地生产潜力是泛指现有耕作技术水平与之相适应的各项技术措施下土地的最大生产能力。它的确切含义包括现实潜力和潜在潜力。对土地人口承载力的预测分析解决了人口-土地-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