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态度,是衡量我国文化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反映当前汉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情况及基本态度,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更好地组织文化活动。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相关研究集中在以海外汉语学习者为对象的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或中国国家形象上,而针对在华汉语学习者的研究数量较少。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带动了“汉语热”,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攀升,在华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情况及基本态度这一课题值得深入探讨。有鉴于此,在近十年国内学者对认知、态度及文化传播所做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来西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马来西亚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情况及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几方面入手,通过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调查问卷为主,访谈为辅,深入考察了马来西亚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及态度情况,并通过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纵向比较,探讨了学习水平对认知效果及态度的影响,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改进文化传播效果的建议。汉语课、文化活动及大众媒体是马来西亚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对于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留学生希望能从中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并希望能多参与有文化体验机会的活动。在自主选择文化场所时,他们并未表现出较强的倾向性,无论是具有传统特色的文化场所还是现代气息浓重的场所都受到了大家的欢迎。马来西亚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情况分为整体认知情况和对不同层面中国文化认知情况两个方面。我们选取了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人物形象和中国人特点作为整体认知情况的考察要素。总体来看,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知程度较高,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人物形象,都比较了解,对中国人特点的把握也比较全面。但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多数受访者的认知仅停留在表层文化层面,对深层文化内涵不够了解。从对不同层面中国文化认知情况来看,留学生对物质文化的了解程度要高于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后两者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整体而言,学生水平越高,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情况越好,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马来西亚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主要从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态度、对不同层面的中国文化的态度和不同汉语水平学生的态度差异三方面进行分析。从整体评价来看,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比较认同,接触中国文化的态度较为主动,但融合性动机不强。与认知情况一致,留学生对物质文化的喜爱度要高于行为文化,对于精神文化的重点——价值观,认同度也非常高。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学生水平越高,对中国的喜爱度越高,但在价值观方面,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间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基于以上结果,本文从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主体三方面提出了对马来西亚留学生进行文化传播时可采用的策略。传播内容方面,应立足于受众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传播,同时应避免流于表面,注重文化传播的层次性;传播形式应更多样化,提高受传者的参与意识;教师作为传播主体,则应注意提高教学趣味性,掌握传播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