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30年代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提出中心地理论起,城镇空间结构研究方向和重点就不断发生着变化,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从结构研究转向机制研究,寻求优化结构,以求得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隅的沿江沿海交界处,位于我国一级开发轴线“T”型的顶点,与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上海隔江相望。笔者选择“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与演化规律研究”,是对导师陆玉麒教授主课题“长江流域空间结构研究”的细化、充实与补充。通过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变是伴随着陆地的形成而自西北向东南推进。南通市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城镇空白阶段,城镇形成阶段,中心城市出现阶段,城镇等级形成阶段,城镇多中心、网络化发展阶段。(2)南通市域城镇形成与发展受成陆面积大小、海岸线与江岸线的变迁、海堤的推进与运河的延伸、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变、行政条件和区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古代城镇空间结构简单、松散,城镇等级规模小;近代城镇空间结构趋于紧凑,形成以南通城市为中心的城镇体系;现代城镇空间结构紧凑,规模扩大,等级分明,城镇间联系紧密,以人为的有意识的活动为主。(4)南通市域城镇形成与分布规律性。①近代以前南通市域城镇形成与煮盐业、垦殖业、纺织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因素有关。其分布规律如下:第一,沿海岸线呈不规则的弧形分布;第二,沿运河分布;第三,沿南通中心城市分布。②近代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因战争及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南通城镇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次机遇(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浦东大开发;2000年经济全球化,使长三角成为FDI密集区)使南通城镇呈加速发展。其分布与发展特点如下:第一,城镇向沿江集聚;第二,城镇向深度内涵式发展;第三,南北差异加大;第四,城镇呈现系统网络式发展。(5)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规律。城镇数量由无到有,城镇规模由小到大,城镇等级由不分等级到分等级,城镇空间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城镇联系由松散至紧密。不但以南通城区为中心向各县区呈扇形辐射状发展,而且因为其发展与成陆先后高度一致,因而出现总趋势是以展轴式(展开图画式)由西北向东南渐进推移式发展,在沿海与内陆之间,局部也呈现出充填式发展状况。由于政策与区位的因素,出现沿江轴线的发展。(6)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模式。①古代城镇由内陆向沿海演变(公元前至鸦片战争前)。中心城市形成前,第一阶段:城镇零散分布期;第二阶段:沿运河与海岸线呈“T”型分布期。中心城市出现后,第三阶段:“一点一轴一弧线”分布期;第四阶段:“一点一轴沿海三圈层”分布期。②近代城镇由中心城市向周边演变(鸦片战争到建国前)。中心城市的点状扩散;城镇沿运河、沿海岸线、沿串场河的发展;长江与港口地位的提升使沿江城镇得到发展;政治、经济中心由扬州转向通州。③现代城镇由沿海向沿江演变(建国后至2005年)。第一阶段:缓慢的内部填补期(改革开放前);第二阶段:1978年至1998年“一点四沿线”发展期;第三阶段:“一、六、三”分布格局期。(7)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虽遵循空间结构理论的一般规律但也具有独特性。①中心城市形成前,陆地面积较小,南通市域地处扬州的边缘区,城镇发展缓慢。中心城市形成后,具有自身行政中心,对位于中央核心区通州城的发展产生影响。陆地形成稳定后,南通市域开始构建自身的城镇体系,新的核心-边缘区开始形成。②根据中心地理论推断中心城市应该位于金沙镇。但由于长江的干预,系统的开放,中心城市在长江边的南通城出现。与中心地理论“中自下而上式”不同的是,南通市域中心城市未形成前,城镇发展表现为“自下而上式”发展,中心城市形成后,表现为“自上而下式”发展。③城镇沿运河、海岸线、海堤、长江岸线等轴线分布。交通节点处发展为县城或中心城市。从而验证了点-轴结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8)未来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将沿南通城向三个轴向发展:一是向启东方向,表现为上海沿江与吕四沿海的发展;一是向如东县城方向,加快洋口港开发;一是向海安县城方向,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优势。一个区域:即南通城、通州金沙镇、海门海门镇,将可能发展为都市连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