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合作用是整个生物界生存的基础,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媒介。叶绿素是植物光合作用中的最重要的光合色素,主要功能是吸收和传递电子,也是植物叶色和经济产量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叶色突变体是克隆叶绿素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重要途径,是研究植物光合色素合成代谢网络、叶绿体结构功能、叶绿体发育、光合作用以及光形态建成的重要材料。大麦是世界第四大谷类作物,是重要的工业原料、饲料和功能食品。大麦是典型的二倍体作物,已全基因组测序,转化效率较高,是研究麦类作物功能基因组的重要模式生物。通过对啤酒大麦品种Vlamingh进行辐射处理,获得了一个常温叶片绿色、高温下叶片表现黄化的突变体V-V-Y。大田鉴定发现该突变体灌浆期遭遇高温后,叶片快速转黄,但比野生型存活更久。温室的实验表明,该突变在常温时叶片呈现绿色,与野生型没有区别,高温处理后,突变体叶色转黄。叶绿素含量分析表明,高温处理后突变体叶绿素含量比野生型下降快,高温处理的第3-9天内,突变体叶绿素a和b含量急剧下降,此后缓慢下降。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叶片高温黄化由单基因(vvy)控制。利用V-V-Y×Buloke的DH群体,对vvy基因进行初步定位,结果表明,vvy基因位于4H染色体末端,介于标记1-0269到1-0531之间,遗传距离2.2 cM,物理距离9.85 Mb。根据大麦基因组信息和亲本参考序列,开发候选区间引物,对vvy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将vvy基因定位于0.428 Mb的物理距离内,该区间包含11个注释基因。候选基因分析表明,vvy基因可能是一个新的调控叶绿素合成的基因。V-V-Y×Buloke的DH群体在地中海型气候地区的田间产量分析表明,DH株系产量范围470-4953 kg/ha,突变体V-V-Y的平均产量为3755±246.7 kg/ha,野生型vlamingh的平均产量为4196±249.6 kg/ha,Buloke的平均产量为4343±254 kg/ha;对该群体的产量性状的QTL分析表明,在vvy基因的定位区间内检测到一个控制产量的QTL位点,与标记WR33紧密连锁,能揭示10.4%的产量变异(LOD=4)。本研究首次定位了一个大麦温度敏感的叶绿素合成基因,为后续克隆和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