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关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经济学分析研究,论文以经济学中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首先分析了国内外义务教育投入与发展沿革,基于我国客观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下,指出了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了导致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以及投入不足所带来的后果,最后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对策措施。除理论基础外,论文具体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义务教育的历史回顾和经验借鉴部分,即论文的第三章。本部分先以时间为脉纵向分析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两大历史阶段和国外典型国家义务教育发展进程,然后通过横向比照分析从中得出启示:义务教育的投入应着重依赖于政府;义务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健全的法制。 第二部分为提出、分析问题部分,即论文的第四、五章。本部分首先指出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义务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义务教育资金配置不公平以及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然后对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主要可归结为:经济人的自利行为是主观原因,实现外部性的机会众多是客观原因,财政投入体制设计不合理是体制原因,对义务教育滞后危害忽视是认识原因;最后阐释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问题所造成的后果。 第三部分为对策部分,即论文的第六章。本部分首先指出了解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进而提出了对策措施,即要提升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正确认识;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教育投入的比重;尽快制定和实施《义务教育投入法》;实施地区和城乡间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增加投入途径;采取非常措施解决农村学校教育债务问题;改进和强化乡村教师培训,改革教育模式;对贫困农户给予教育补助,实施免费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评估体系,加强社会监管。只有全社会合作、多管齐下,才能解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现存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本论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有: 1、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被作为地方性的准公共物品,但教育收益的外溢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偏离帕累托最优,加大了各地之间义务教育水平的差距。应该站在国家层面上,视农村义务教育为(很大程度上的)公共物品,由上层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是主要由地方政府和普通民众来承担责任。 2、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使得农村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优势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对城市的外部性。同时巨大的地区差距(尤其是东西部差距)使得西部人才大量流失。西部的农村义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为东部经济发展输送廉价劳动力的工具。这些外部性因素都给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发展、城乡和地区间协调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