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组从土壤中筛选得到了一株能够产生某种具有较强抑制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考克斯病毒活性化合物的链霉菌。前期的前体添加以及同位素标记实验表明,该化合物是由Ⅰ型聚酮合成途径产生的复合聚酮类化合物。然而由于该菌株中的化合物产量极低,不利于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和进一步的生物合成反应研究。本文首先进行了该链霉菌的菌株鉴定工作,在了解生理、生化特性的基础上,从分子分类学的角度探讨该菌株的分类学地位。利用放线菌的一对16S rDNA通用引物,从试验菌株染色体上克隆了该菌株16S rDNA的1454bp的序列,几乎达到了16S rDNA的全长。Blast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的16S rDNA与利迪链霉菌DSM40461的16S rDNA高度同源。在所克隆的1454bp基因中,只有2个碱基的差异。PCR克隆该菌株的一个P450单氧化酶基因,结果发现它与利迪链霉菌AS4.2501中的相应基因仅有94%的同源性。且两个菌株在生理、生化指标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进一步实验显示该菌株与利迪链霉菌DSM40461都产生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利迪链菌素。证明该菌株为利迪链霉菌的一个变种,命名为利迪链霉菌AS4.2501。利迪链霉菌可产生多种有价值的次生代谢产物,包括利迪链菌素和利迪霉素,其中利迪链菌素是由Ⅰ型聚酮途径产生的一种聚酮类化合物,它与另一类Ⅱ型聚酮途径竞争相同或相似的底物。由于Ⅰ型聚酮途径和Ⅱ型聚酮途径在基因进化角度存在某种联系,Ⅰ型聚酮途径与Ⅱ型聚酮途径在代谢方面也具有某种密切的联系。本文以利迪链霉菌AS4.2501中所产生的利迪链菌素为例,研究了Ⅱ型聚酮途径阻断对利迪链菌素生产的影响。首先,从利迪链霉菌AS4.2501染色体上克隆了Ⅱ型聚酮途径的KSα基因的部分片段;然后利用同源单交换原理通过链霉菌-大肠杆菌穿梭质粒pKC1139阻断了Ⅱ型聚酮途径的KSα基因;最后,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以及液相-质谱联分析阻断株的发酵产物。分析结果表明,Ⅱ型聚酮途径的阻断极大得提高了利迪链菌素的产量,提高了50%。另外,得到的阻断菌株与出发菌株在其它的生理、生化以及代谢等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只在一个次级代谢途径方面存在差异,或者是由于检测手段精确度所限,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