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加工泛指人们对数字进行识别(编码)、表征、比较和运算等一系列认知活动。其中,数字识别(在数字集中找到目标数字)、数字大小比较(比较数字之间量的大小)、数字匹配比较(判断两个数字是否相同)是三种最基本的数字加工形式。Dehaene(1990)尝试将数字比较加工过程划分成数字识别、数字比较和数字反应三个相继的有序阶段,但一直缺乏实验证据的支持,而且也很少有实验研究同时考察这三种加工形式的加工特点。为此,我们进行了三个实验研究:实验1旨在考察数字识别和数字比较是否是相继的两个加工阶段。实验遵循减法反应时实验设计逻辑,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任务类型:数字识别任务、数字大小比较任务以及数字匹配比较任务。通过比较数字识别任务与数字比较任务(大小比较和匹配比较)的反应时差异,考察在数字比较加工过程中,数字识别与数字比较是否相继进行的两个阶段。同时,通过比较数字大小比较任务与数字匹配比较任务的反应时差异,考察这两种比较加工的差异。实验2旨在考察数字距离效应和数字大小效应是产生在数字识别阶段还是数字比较阶段,以及数字距离的大小和数字大小是否对三种数字加工任务产生不同的影响。实验通过严格控制数字距离和数字大小,分别以数字距离的大小和数字的大小作为自变量,采用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考察数字识别任务、数字大小比较任务以及数字匹配比较任务是否诱发了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从而考察上述三种数字加工的特点。实验3旨在考察数字的奇偶性是否影响数字识别、数字大小比较以及数字匹配比较。所以,实验3在数字识别任务中采用2(靶数字的奇偶性)×2(数组奇偶性一致水平)被试内设计;在数字大小比较任务中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数组类型:偶数组、奇数组以及奇偶数组;在数字不同匹配任务中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数组类型:偶数组、奇数组以及奇偶数组。通过比较不同奇偶条件的实验数据,考察数字的奇偶性对上述三种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数字识别与数字大小比较是相继进行的两个阶段;数字识别与数字匹配也是相继进行的两个阶段,在数字识别阶段并不能自动地进行数字比较和数字匹配。(2)除了数字大小比较任务能够诱发数字距离效应和数字大小效应外,数字识别和数字匹配任务均不能诱发上述两种数字加工效应。数字距离效应和数字大小效应产于数字大小比较阶段。(3)数字大小比较的判断比数字匹配判断更快。数字识别、数字大小比较、数字相同匹配判断以及数字不同匹配判断的反应时依次增加。(4)数字的奇偶性并不影响数字识别任务和不同匹配任务。在数字大小比较任务中,出现偶数加工优势效应,即被试对偶数组的大小比较判断比奇数组和奇偶数组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