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存环境演变的良渚文化信息图谱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xim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新世环境变迁与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探讨全新世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对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及其发育环境一直是环境考古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在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良渚文化发育环境研究”(Y5080307)资助下,借助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与方法,以丰富的考古资料为基础,将数量统计、野外调查、图谱技术相结合,获取良渚时期文化遗址的时空格局、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等图谱特征和环境信息,探讨良渚时期环境变化与文化响应模式。初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良渚遗址时空图谱表明从良渚早期到晚期遗址数量、平均重心、集聚方向、集聚面积、集聚的距离等都发生了变化。良渚文化中期遗址数量最多,晚期次之,早期最少,但良渚文化发展的关键却取决于早期遗址的数量值。从早期到晚期良渚文化的平均重心经历从太湖西岸、太湖南岸、太湖西岸的往返迁移过程,同时标准离差椭圆的轴向也发生了偏转,中期相对早期逆时针偏转约19°,晚期相对于中期顺势针偏转约40°,椭圆面积也由大到小再到大,集聚半径从早期到晚期逐步缩小,但集聚程度中期最高。这种变化过程表明良渚文化从早期到晚期在空间演化上呈分散、集聚、分散的趋势。(2)生产生活方式图谱显示从良渚早期到晚期建筑选址、建筑功能及分化、资源利用、手工业发展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遗址选址的海拔从早期到晚期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建筑功能的分化在中期较为突出。资源利用上,稻作农业、水资源利用程度中期最强,而早、晚期则相对较弱。以玉璧和陶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从早期到晚期在做工上、器形上由粗糙到精细。这种变化过程表明良渚文化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上经历了粗糙到精细再到呈现衰退趋势的变化过程。(3)社会组织信息图谱表明良渚时期人口规模最小基数值为33478人,人口规模最大承载值约为410000人,人口规模和遗址面积的变化揭示出聚落等级分化显著。以良渚遗址群为代表分析发现良渚早、中、晚时期遗址面积大小不一,人口规模分别为:650人、3400人、2100人,人口规模和遗址面积的变化揭示出良渚遗址群内高级聚落与基层聚落之间相互从属的关系。总体上来看,良渚遗址群聚落内部的社会组织可以初步分为三级:权利中心、权利单元、权利单体。(4)图谱研究表明良渚文化与5.3-4 ka B.P.时期环境演变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良渚文化早期(5.3~4.9 ka B.P.)气候温暖湿润、处于高海面下降期,良渚文化遗址分散,文化重心偏太湖西岸宜溧山地。地势低洼区多为湖沼环境,良渚先民选择海拔较高的台墩而居,并就地取材发展干栏式建筑。受自然环境影响,早期稻作农业发展迟缓,因此,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社会生产活动使先民的活动半径较大。而磨制石器、耘田器、玉璧等为代表的手工业制品形制参差,反映出早期社会生产的粗糙。早期良渚遗址群内人口规模650人左右,聚落规模小,反映了良渚文化的兴起及早期社会形态的初步形成。良渚文化中期(4.9~4.3 ka B.P)气候温凉偏干、海平面急剧降低,地下水位下降,陆地生存空间大大扩展,先民的活动范围由高墩、山坡走向广阔的平原,呈集中分布的趋势,文化重心也随之迁移到太湖南岸。建筑形态由悬空向落地状态转化,建筑功能也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而大量禾本科植物花粉和水稻遗迹的出现突出了近地生产生活资料的富足,先民的活动半径也随之减小。而气候偏干,稻作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加剧了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程度。随着石犁、石镰、畜力等生产工具的出现表明原始生产技术革命已初见端倪,而玉器所反映的礼制,墓葬、聚落所反映的等级和社会分层,都反映出强制性权力与支配机制的存在。中期良渚遗址群内人口规模3400人左右,聚落等级分化明显,这表明良渚文化已进入具有初始国家规模的文明社会,良渚文化进入发展鼎峰。良渚文化晚期(4.3~4 ka B.P)海面回升、水域面积扩大、异常降温等环境灾变因子使良渚人生存空间缩减,分布范围广,文化重心再次迁移到太湖西岸宜溧山地。为了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建筑选址的地貌类型也随之迁移到海拔较高的台墩和坡地上。生活环境的恶化导致了良渚社会的不稳定,石钺和石镞的出现也证明了这一点。晚期遗址群内人口规模为2100人左右,聚落规模缩小。总体来讲,江、河、湖、海互动引起的水环境异常,急剧的降温等环境灾变使良渚文化发展受阻,加速了良渚文化的消亡。(5)就良渚时期环境变化与文化响应模式而言,良渚文化时序连续,空间上呈分散——集聚——再分散的格局。与此同步,良渚时期生产生活方式表现为粗糙——精细——衰退的演变趋势、社会组织由简单到复杂,并出现了等级分化。文化的演变过程是良渚人充分适应环境的表现,良渚文化兴起于高海面下降期,繁盛于低海面时期,衰落于海面再次回升以及伴随的环境异常事件。因此,良渚时期文化组成要素的演变是对环境变迁过程最直接的响应。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流动过程的研究,越来越成为资源科学研究的热点,它有助于把握我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向。对石油资源流动的时空过程及其演化规律的研究,有利于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在保护耕地的大前提下,顺利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农村居民点占地多、布局分散
七十余岁的曹德旺每天四五点起床,保持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没有休息日,甚至连生病都没时间,勤劳得像是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十年不露声色隐忍自胜,徐图自强。他自认为是一个“没有本事的人”,然后把眼光瞥向窗外,云淡风轻地说:“只是混一碗饭吃。”  曹德旺不喜欢快,或者說,他是一个拥有“慢”心态的人。他不太相信速度,不太相信奇迹,他认为需要慢下来,他认为一件事情可能需要花十年、二十年才能完成。  我问他:“
期刊
影像是一个时代的直接言说者。  在抗日战争时代的照片面前,足以得出发人深省的历史感悟。今天,当我们俯视抗战风云,触摸流逝的时空和永恒的瞬间时,在我们的心灵深处还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  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想做《中国抗日战争图志》,到2015年我们又出版了《同盟国的胜利——抗日战争图志》这套图书,不知不觉已经30多年了,深感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但在时间面前却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到抗战不朽,历久弥新。
城乡统筹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目标。   “5·
城市是承载和提供人们生存的空间环境,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城市广场是由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通过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
目前,福建省观光工厂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开发潜力巨大,同时也引起学术界、旅游业、政府部门和相关工业企业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观光工厂刚刚起步,各方对观光工厂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