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融中的清代羌族地区教育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dl0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是四川羌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由于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区国家统治的不断强化,以及羌藏汉等族际交流的愈加紧密,清代羌区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达到了传统社会的顶峰。本文将分别阐述清代羌区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发展史实,并以此分析文化教育对羌族、羌族文化、羌族地区带来的历史影响。在学校教育方面,本文回顾有清一代羌族地区儒学、书院、义学以及近代学堂等学校的建置轨迹和国家在羌区的人才选录情况,并剖析学校教育大发展背后的原因和动力,从学校建制、教育经费、教官和学员数量等几个方面把握清代羌区学校教育的发展规模。在社会教育方面,关注羌人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土规土律、国家制定法的规范教育,另外也将分析清代“大禹文化”建设的教育内涵和民族交流中产生的文化教育。总的说来,由于羌族地处汉藏之间的特殊地缘因素,汉藏文化、佛道文化在羌区交汇并相互影响,它们或通过官员强制推行,或通过汉族移民、道士、喇嘛等文化主体传播。总之,羌民或主动学习或被动接纳了这些不同内涵的文化,造就了清代羌区文化教育的大繁荣。本文试图从文化教育的发展脉络入手,揭示羌族文化数百年的发展变迁,剖析羌人族群认同心理、羌区文化格局和羌区军事区位在文化教育影响下呈现的表现和发生的变化。本文认为,经过清代官府的学校教育和官员对羌族民俗文化的变革,羌民基本建立起对统一王朝的国家认同和对国家主流文化即汉文化的认同。同时,随着他种文化不断涌入羌区,激发了羌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他们通过一系列方式维持着对本族群的认同。外来文化对羌族的文化生活有着显著影响,丰富了羌族文化内涵,这显著地体现在羌族的节庆习俗和羌族释比文化之中。同样,文化教育推动了羌族地区的发展。在文化上,汉藏文化的传入造成了羌族“西北类藏、西南类汉”的文化格局;在军事上,羌区军事区位开始呈现“西部渐重,东部减弱”的军事格局。
其他文献
陈某等人盗窃一案的争议焦点主要在于行为人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即是以盗窃罪、诈骗罪还是信用卡诈骗罪定罪量刑。经过分析与研究后认为:首先,陈某等人的行为所侵犯的客体超出
新中国的第一次普选是1953年举行的。  那一年我在通联书店工作。所在地正好是上海市黄浦区普选的一个典型试验区。普选工作的第一步是由中共黄浦区委与各区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协商候选人。这个试点区共提7名候选人,想不到我竟是被提名的候选人之一。那年我才22岁,共青团员。因为书店职工都是印刷工会会员,我是被作为工人代表提名的。  之后候选人名单交选民小组讨论通过。试点共有220多个选民小组。在讨论中有的小
针对悬索结构强非线性和大滞后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从线性化模型出发建立多输入-多输出滑模控制器,并将模型偏差、风载荷视为系统的外部扰动,通过引入参数自适
拟南芥基因组和水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全面揭开了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序幕。全景式的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的动态变化等成为生物
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转向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能力的培养,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顺应了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是课堂中的“虚假学习”、“游离学习”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学历案最早由崔允漷教授提出,即
目的观察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内瘘血流量(Qa)、心输出量(CO)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方法选取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