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备孕人群队列的待孕时间现况及其与阴道菌群的关联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s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和女性不孕症的发病率增高,生殖健康及人群生育能力降低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内外公共卫生领域的学者们提出了“待孕时间”(Time-to-pregnancy,TTP)指标,即夫妻从准备怀孕到成功受孕所花费的时间,来反映人群的生育力。人群平均TTP越短,则反映该人群的生育力越高。近年来研究提示,TTP与备孕夫妻年龄、女性血脂水平、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等均存在关联。此外,生殖道感染被认为是引起女性不孕症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既往的研究多为基于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且主要关注生殖道中的致病菌,对阴道所具有的菌群结构及其与生育力的关联未予阐明。同时,孕前女性承受的心理压力可能影响备孕的结果。为客观评估人体的“压力”和“个体适应”之间的平衡状态,学者们提出“适应负荷”(Allostatic load,AL)指标,但该指标尚未用于孕前女性生育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基于此,本论文开展备孕人群的队列研究,全面探索TTP的影响因素,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孕前女性阴道菌群结构及潜在功能,阐明其与TTP的关联;同时,利用AL指标探索孕前女性心理压力对生育力的影响;为进一步推动生育力的早期预测、评估及干预提供坚实基础,为制订有针对性的备孕夫妻健康管理方案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基于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NFPCP)数据库,纳入2015-2018年江苏省资料完整的54737对备孕夫妻孕前检查及早孕随访数据,评估其TTP;利用女性白带检查指标(阴道清洁度、线索细胞、pH值、氨臭味试验等)及生殖道致病菌检测指标评估女性孕前阴道微环境;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探索女性阴道微环境与TTP的关联;结合孕前夫妻基本人口学特征、体格检查及生活习惯因素等,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TTP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列线图法,构建备孕夫妻一年怀孕率的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2.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纳入符合条件的南京市备孕夫妻454对构成备孕队列。(1)调查收集其基本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孕前健康检查等信息,标准化采集孕前女性阴道拭子及血液样本;(2)对备孕队列的所有对象完成一年期的随访,以成功受孕为结局,详细记录确诊怀孕时间,评估备孕夫妻TTP;(3)采用离心柱法提取阴道拭子中细菌组DNA,在Illumina平台进行16S rRNA基因V3-V4区域测序,并选取部分样本采用shotgun法进行宏基因组测序;(4)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阴道菌群测序结果进行注释,使用QIIME2软件计算菌群α多样性,通过主坐标分析对菌群数据进行降维,根据样品之间的距离矩阵,采用置换多元方差分析比较组间菌群β多样性;采用聚类分析探索阴道菌群的菌型,并根据不同菌型中的主导菌属,划分为不同的群落结构类型;LEf Se分析寻找在组间可能存在差异的生物标志物菌属,挖掘差异菌种、差异功能基因;(5)利用q PCR技术对女性阴道菌群中5种标志菌的绝对丰度进行检测,包括卷曲乳酸杆菌、惰性乳酸杆菌、加氏乳酸杆菌、阴道加德纳菌和奇异菌;(6)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孕前女性血液样本中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白介素6、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5个指标进行检测,并结合孕前健康检查数据中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及空腹血糖指标,评估孕前女性AL。3.统计分析方法:正态分布连续型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连续数据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分类资料采用频数(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索孕前女性阴道菌型、AL与TTP的关联;测序数据注释借助百迈客云平台实现(www.biocloud.net);其余统计分析通过R软件进行,检验水平α=0.05。主要研究结果:1.2015-2018年江苏省NFPCP项目中54737对备孕夫妻的中位TTP为5个月,女性平均年龄为27.41±4.52岁;总体来说,女性年龄与生育力的关联存在一个平台期(20-24岁),随后其生育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而男性的生育力一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女性有死胎死产史者,其生育力下降;但是女性有人工流产史者,其生育力仍较高;夫妻孕前血压更高者,以及夫妻经常饮酒者,生育力下降。基于这些因素,我们初步构建夫妻一年怀孕率评估预测模型,模型预测效果尚可,区分度为0.706。2.孕前女性阴道微环境较差者(未达到细菌性阴道炎诊断)生育力下降8%(Fecundability Ratio,FR=0.92,95%CI:0.84-0.99);孕前阴道清洁度为IV级的女性,其生育力下降18%(FR=0.82,95%CI:0.73-0.91);孕前表示生活/工作压力“比较大/很大”者生育力下降41%(FR=0.59,95%CI:0.41-0.84);女性孕前阴道微环境与生活压力感知对生育力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阴道微环境较差且生活压力较大的女性,生育力下降幅度最大。3.队列随访后共有怀孕夫妻214对,占比47.14%。根据一年内受孕与否分为两组,其孕前女性阴道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怀孕组女性孕前阴道菌群中卷曲乳酸杆菌丰度较高,而未怀孕组女性阴道菌群中加德纳杆菌和奇异菌丰度较高;菌群功能分析提示,未怀孕组女性阴道菌群中苯丙氨酸代谢、磷酸肌醇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有所上调,而乳糖代谢通路下调,这可能是阴道菌群影响生育力的原因之一。4.通过队列验证发现,孕前女性阴道中加氏乳酸杆菌绝对丰度与生育力呈正相关,而奇异菌属丰度与生育力呈负相关;根据5种菌株的绝对丰度聚类分析后可将女性阴道菌群进行分型,发现与A型(以三种乳酸杆菌为主导,而加德纳菌和奇异菌的丰度较低)菌型相比,D型菌型(以惰性乳酸杆菌为主导,此时其他4种菌丰度均较低)的女性生育力降低显著(FR=0.45,95%CI:0.26-0.76)。5.AL指数较高的女性其生育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AL在5-6分组相对于0分组的生育力下降59%(FR=0.41,95%CI:0.20-0.82);女性孕前AL与阴道菌群结构对生育力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AL越大且阴道菌型“较差”的女性,生育力降低幅度更大。主要研究结论和建议:1.备孕夫妻的生育力与孕前多项健康指标存在关联,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体格检查及生活习惯因素等,利用这些因素可以对夫妻生育力进行初步评估;应该进一步完善孕前检查指标,提高生育力评估模型的准确性。2.孕前女性阴道菌群结构及功能对生育力具有潜在影响,其中卷曲乳酸杆菌、惰性乳酸杆菌、加氏乳酸杆菌、阴道加德纳菌、奇异菌等或可作为潜在的标志菌,并可根据这5种菌的丰度划分与生育力相关的阴道菌型;同时,女性阴道菌群对生育力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3.孕前女性适应负荷评分与生育力存在关联,且孕前压力感知大,阴道菌型“较差”的女性,生育力降低幅度最大;提示备孕夫妻在孕前健康检查时,应有针对性地评估女性阴道菌群结构及适应负荷状况,推动生育力的早期评估及干预工作,制订行之有效的备孕夫妻健康管理方案。
其他文献
学位
有机荧光染料特别是有机小分子荧光染料因其具有生物相容性好与选择性和灵敏度高等特性,在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方面正在发挥着很好的作用,已逐渐成为疾病早期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具聚集诱导发光特性的荧光染料(以下简称AIEgens)因其优良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能及其在高浓度下弱背景干扰和低生物组织毒性等优点,已在荧光成像与示踪、疾病诊断与治疗等领域展示其应用优势,并为荧光引导光动力治疗恶性肿瘤提供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公交信息化建设已逐渐从供给信息单向提供向供需信息双向传递过渡。当前,包含车辆位置、预计到站时间、车内拥挤度的供给信息和包含乘客起终点、出发时间的需求信息已能实现实时双向沟通传递。在供需信息实时提供并双向传递的背景下,乘客可以通过供给信息获取更准确的车辆预计行驶时间、更全面的车辆状态(如拥挤度),根据行程安排和个人偏好,合理选择出行方案;运营方
现代电子设备如可穿戴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需要有效的能量存储和转换设备来为它们提供能量。与传统电池相比,超级电容器具有超长循环稳定性和快速充放电特性,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最有希望的候选储能设备之一。电极材料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超级电容器的实际应用价值,因此,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二氧化锡(Sn O2)因具有丰富的储量、良好的理论容量、对环境友好等显著优势而被认为是有潜力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
学位
预防性维修可以提高可用度,减少维修花费,是保持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随着信号分析和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视情维修在航天、能源、机械、交通、建筑等工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主流的预防性维修方式。视情维修的基础是系统的退化规律或故障规律。在许多工程实际中,系统的故障率同时受到寿命和协变量(如温度、振动等)的影响。比例风险模型可以有效地量化协变量的影响并将之集成于故障率表达式,在可靠性工程和维修管
学位
随着中国城镇化和机动化水平的显著提升,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城市无序蔓延等一系列城市和交通问题日益严峻,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是缓解这些症结的关键。建成环境作为城市满足人类活动而建造的人为环境,与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息息相关。由于城市功能布局和乘客出行目的的差异,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在时空维度上呈现显著的不均衡分布,如何从建成环境的影响中捕捉不同层面站点客流的复杂模式对出行生成的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通过开拓海外市场以在更大的地缘空间上实现规模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据资料显示,2007-2018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由93627.14亿元上升至164128.78亿元,年均涨幅超5%;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由2650609万美元上升至14303731万美元,年涨幅超16%;我国上市公司年均海外营业收入占总营业
跨国企业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重路径中,需要解决多语的内外交际网络带来的沟通和管理问题。随着企业海外分支的规模扩大,跨国企业对语言进行管理的过程变得愈加复杂,信息技术发展及全球性人才流动加剧也对跨国企业语言多样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研究从全球化社会语言学理论视角出发,并采用语言管理理论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分析在沪跨国企业语言管理的现状,总结模式和特点,探索语言管理的影响因素,从而讨论跨国企业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