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市圈是城市化水平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可以有效地推动产业集聚与协同,从而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新常态下解决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各区域乃至全国竞争力的新路径。合肥都市圈脱胎于2006年安徽省提出的省会经济圈,经过十年时间的发展,都市圈不断扩容,特别在2014年后,合肥被列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合肥都市圈的发展逐步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次,加强对合肥都市圈产业协同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衡量都市圈内产业协同发展的程度,对推动推动合肥都市圈内产业健康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然而目前对合肥都市圈产业协同的研究还比较少,而且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对整个都市圈产业协同的测度,这不利于动态上把握合肥都市圈的产业协同的变化,此外现有研究对合肥都市圈产业协同的影响因素缺乏实证研究。因此,本文采用合肥都市圈2006-2015的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以及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合肥都市圈产业协同度进行测度,并分析合肥都市圈产业协同度的影响因素,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合肥都市圈产业协同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所示:第一章为绪论,从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相关联的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思路与可能的创新点等方面展开阐述。其中研究综述从都市圈相关理论、产业协同相关理论和都市圈产业协同理论三个方面展开。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和重要概念界定。第一部分对本文所涉及的产业发展理论、系统理论以及协同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二部分则对都市圈、产业协同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章为合肥都市圈产业发展分析。在这一章本文首先对都市圈内各成员城市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然后对各城市近十年的产值及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梳理,归纳出合肥都市圈产业结构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合肥都市圈产业同构性以及专业化水平进行了测度,梳理出合肥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第四章是对合肥都市圈产业协同的实证研究。本章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合肥都市圈产业协同的测度。本文通过选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构建了三次产业子系统模型,在介绍了相关方法、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之后,首先对合肥都市圈三次产业有序度进行了测度,并以此为基础得出了合肥都市圈产业协同度以及三次产业间协同发展的水平。本章的第二部分则是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合肥都市圈协同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是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根据合肥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不足,有针对性的从产业规划、协同机制、公共服务、具体项目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为未来合肥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