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十年河南的实业教育(1901-1911)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da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业教育是在清末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下催生的,它承担着为清政府培养农、工、商、矿等物质部门实用人才的职能。河南实业教育在清末十年实现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转变。这短短十年,也是河南实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期。本文通过对清末十年河南实业教育发展的研究,探讨了河南实业教育产生的背景、发展状况以及影响。除前言外,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河南实业教育发展的原因。河南实业教育发展非常迅速,究其原因,除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国家政策的鼓励、国家教育制度的完善之外,更重要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刺激和河南兴学者的推动。第二部分探究河南实业教育发展的状况。本部分着重对学堂、学生两个主体的考察,先是对学堂、学生数量重新梳理,再是从学堂的类型、学生的学习等方面考察河南实业教育发展的状况,以便掌握河南实业教育在全国的地位。第三部分归纳了实业教育经费的来源。经费是实业教育的重要支撑,在经济不发达的河南,如若发展实业教育,究竟需要哪些经费来源支撑它的发展。第四部分探讨了实业教育的师资。对于实业教育的师资的探讨主要从师资的基本来源、师资的自身培养和师资管理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第五部分作出对河南实业教育的初步评价,也是本文的小结。清末十年河南实业教育蹒跚发展起来,它的积极作用是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和实业教员,为河南实业和实业教育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促进了人们传统观念的革新。但它毕竟是一场清政府的自救活动,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清末十年社会现实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它的发展。
其他文献
人才是一国综合国力的象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既需要经济物质资源作基础,更需要人的知识和能力作支撑。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开发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及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开始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社会也由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中,在海防方面表现的较为显著,即中国人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