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用异步电机系统效率优化控制研究

被引量 : 33次 | 上传用户:zjam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大量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交流异步电机驱动系统,存在着整体效率较低的缺陷,造成资源浪费严重。本文以应用于电动汽车的中小功率等级异步电机驱动系统为研究对象,并针对被广泛应用的SVPWM电压型逆变器输出调制电压中含有基波电压以及谐波电压的实际特点,提出要从两个方面对稳态轻载工况下异步电机系统进行效率优化控制:优化电机的基波励磁磁链,寻找由基波电压所引起的电机铁芯损耗和铜损的最优平衡点,以减少由基波电压引起的电机损耗;优化SVPWM发生方法,控制逆变器的谐波电压输出,以减少由谐波电压引起的电机铁芯损耗和铜损。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针对常用MATLAB/Simulink模块库所提供的异步电机模型不包含铁芯损耗这一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计及铁芯损耗的异步电机数学模型,模型不包含微分环节,保证了仿真时的稳定性,模型所需参数均可通过普通的短路和空载实验获取。模型符合电机实际情况,具有简单、可靠、易于实现的优点。 基于损耗模型控制(LMC)以及最小直流母线功率在线搜索控制(SC)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混合在线式直流最小功率模糊搜索效率优化控制算法(FLSC)。算法包含有新型的比例因子提取策略,同其它模糊搜索控制相比,该策略不需通过仿真计算,就能在线得到电机各稳态工况下对应的FLSC输入输出变量用比例因子。此外,还首次对FLSC用模糊集合及其隶属度函数进行了系统化设计,解决了系统在效率最优点处的振荡问题。计算机仿真表明,本FLSC兼有LMC算法和SC算法的双重优点,并克服了两种算法的不足,具有很好的鲁棒性,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控制性能。 本文提出了新型SVPWM零电压作用时间分配方法和新型SVPWM过调制算法。前者从基于载波调制方式的CBPWM与基于空间电压矢量方式的SVPWM之间联系出发,将CBPWM的研究成果应用于SVPWM零电压作用时间分配中,从而极大的降低了逆变器谐波电压输出。后者按照电压矢量的幅值比例,通过对参考电压矢量以及六边型顶点电压矢量的幅值控制,使系统逐渐由线性调制工作状态过渡到六阶梯波工作状态,在整个过程中逆变器输出的基波电压具有线性调制的性质。仿真表明,同其它过调制算法相比,本算法对应的谐波电压含量低,能够极大的改善逆变器的输出性能。 本文在基于TMS320F2407A的1.8kW/5.4kW异步电机实验台架上,进行了新型FLSC效率优化控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FLSC算法,能够极大的缩短控制系统的寻优时间,并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方便的应用于各种功率等级的异步电机。100kW/160kW电动汽车用异步电机实验台架上的SVPWM过调制实验证明,本文所
其他文献
聚乳酸(PLA)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基绿色塑料,能够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为解决环境污染和石油依赖等问题提供有力的材料支撑。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针对当前聚乳酸产业化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他们不仅在生理、心理上不断走向成熟,而且在社会化过程当中,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发展和形成阶段。同伴交往是青少年社会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不断增强背景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与经济合作更加广泛和日益深入,出现了FTA(自由贸易区)化和“增长三角”蓬勃发展的势头。与全球
美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西方引进到中国的。而价值作为一个现代性的概念,也是源于西方的概念,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来到中国的,并日益成为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界出现频率
鉴于目前中国传统音乐日渐消沉的现状,笔者萌发了写作此文的意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多数人对“曲艺”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相声、小品、评书、杂技上,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
建立一种计算多叶准直器 (MLC)不规则射野处方剂量的快速方法。方法 考虑到MLC射野的边缘是台阶状、叶片位置坐标可以由治疗计划系统或与MLC配套的叶片位置产生器打印输出这
彩色不锈钢以其优异的防蚀耐用性能和柔和自然的艳丽色调,一改黑色金属单调的暗灰色泽。用该新型材料生产的产品将材料的理化性能、防蚀作用和装饰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望在
通过对一起上访火灾案件的分析探讨,提出加强与公安机关相关部门配合协作,加强现场勘验等重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case of a pet
水田土壤旋耕技术作为耕整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覆盖杂草、肥料,防止病虫害,为播种、作物生长和田间管理提供条件。随着我国可持续型生态农业大政策的实施,将农机与农艺
提出了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进行了详细研究;对陕西省两大类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