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滨海湿地作为地球上一种重要且独特的生态系统,处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滨海湿地是遭受人类活动破坏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生物多样性日渐减少,导致其功能不断退化,因此开展对滨海湿地动态变化的研究,对于滨海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大都具有难以从地面直接接近和测量的特点,大部分类型的滨海湿地均难以实地考察,所以遥感技术(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手段相结合成为调查滨海湿地资源并研究其动态变化的最为理想的方法。本文选择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作为研究区域,以研究区1992年、1999年、2006年的Landsat陆地卫星的TM和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精校正、波段选择、裁剪等预处理手段,获取滨海湿地遥感影像信息。在总结前人湿地分类的基础之上,提出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分类方案。并结合相关的专题资料和调查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研究区滨海湿地进行人机交互解译,提取湿地信息,统计研究区各湿地类型的分布及面积。论文还利用Fragstats3.3软件对遥感图像解译结果进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景观格局分析,通过分析可知:从1992年到2006年,研究区滨海湿地由于人类活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湿地景观斑块个数不断增加,从1992年的82个增加到2006年的240个;湿地景观斑块密度不断增大,从1992年的0.0674增加到2006年0.1973;多样性指数从1992年的1.7826增大到2006年的2.0933;均匀度指数从1992年的0.6950增加到2006年的0.7932,这些指数不同程度的变化反映研究区湿地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加剧,湿地景观格局更加分散,也反映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滨海湿地的影响不断加大。通过研究区内景观类型概率转移矩阵得知,1992年到2006年,研究区景观类型转移变化比较强烈。最后本文结合以上分析结果,探讨具体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滨海湿地变化的影响,本文所分析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人口增长的压力、港口的建设、油田的开发、人工湿地修复以及利用上游水库进行的调水调沙试验,通过这些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探讨如何更好保护滨海湿地资源,减少人类对滨海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促进滨海湿地的恢复和保护。